城市发展与城市顽疾 考验的是智慧更是责任
英国BBC中文网引述此前的评论称,中国多地同时出现雾霾天气,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中国应在环保与产业发展两者间找到平衡。
香港《大公报》指出,工业发展导致能源消耗巨大,机动车保有量剧增,住房新建、扩建和改建数量增多,PM2.5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外界关注。人人有份呼吸的脏空气,又一次让中国人集体反思发展模式。
台湾《旺报》14日引述北京大学朱彤教授的观点认为,严格执行政府应急措施,尽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必须的。
“堵车”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因车辆骤增导致的“车多路堵”等城市病日益困扰着城市居民和管理部门,不但北京作为“首堵”已经广为人知,而且瘫痪性的堵车已经出现在武汉、长沙等二线城市,经常性的堵车也开始在三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显现。这对中小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一些与大城市相距百里甚至千里之遥的偏远乡镇,由于城市返乡人口“有车族”的涌入,竟在简易狭窄的城乡道路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拥堵现象。
以堵车现象为例,随着汽车社会的来临,要缓解拥堵现象,一方面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现有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运送效率,让人们在城市之间流动时,能有更多、更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在城市内部则要更加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和发展轨道交通;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城市管理者水平,尤其是交警部门现场指挥应对能力,避免出现车辆严重拥堵。
面对大城市病全面蔓延的趋势,二、三线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应该引起警惕,未雨绸缪了。
中小城市在保持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从规划阶段就着手提高城镇化质量,尤其应注重分散城市功能区。其中,在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上,应强调功能的混合,避免重走一些大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的老路,尽量减少因就业功能、公共事业配套缺乏所导致的“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
与此同时,中小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探索在周边建立新城乃至逐渐发展城镇群的方式,充分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又可通过城市功能的扩大,将居住、交通、环保等问题一并化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突破污水垃圾围城困境
面对垃圾污水围城围村的现状,中国各地正积极寻求突破。
如今,在政策和资金的激励下,农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一些创新的做法得到了推广,农村地区“脏乱差”逐步得到遏制。与此同时,一些城镇处理污水垃圾的场所和设备已经开始运转,垃圾围城围村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主要是指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主,对地域空间上相对聚集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使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治理方式。连片整治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将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连片规划,整镇推进治理工作。
中国环保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有23个省(区、市)纳入连片整治示范范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35亿元,2.6万个村庄、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作为试点,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完工后,将为小康村110户居民及大荒地村600户集中居住区居民提供服务,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300立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5吨,日处理畜禽粪便30吨。吉林市昌邑区环保局高级工程师杨帆说,这将大大改善大荒地村民的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2013年将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全面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这也意味着,中国更多的乡村和城镇将摆脱污水和垃圾的困扰。
■ 地方两会热议
城市顽疾“倒逼”政府改作风
随着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增长连续居于高位,但同时又面临人口、环保、安全等新一轮的压力,城市纷纷遭遇发展和治理的瓶颈。有的难点问题已令政府部门如坐针毡,产生了“倒逼”地方政府改进作风的效应。
在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如何破解城市“再发展”的难题。
治霾:亟待“减法”“除法”一起上
近几周来,北京等地出现了连续雾霾,空气污染严重,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对此忧心忡忡,“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成为焦点话题。
各地代表委员纷纷主张,今后衡量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将不是GDP,而是环保能力。破解雾霾难题已到了“壮士断腕”的时刻,“减法”和“除法”要一起上。
“压煤、换车、降尘、减排”,这是地方两会期间北京市长王安顺回应社会关切提出的四项对策。他还承诺,今后五年确保北京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今年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等。
治堵:“有加有减”善用辩证法
今年,“治堵”已成为北京两会的“头号话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地方两会期间共收到8份“如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缓解交通拥堵”的提案。“治堵”和“治霾”被认为是具有“连锁效应”的重大工程。
编辑: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