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世界植物新物种

2013-02-08 11:58:49         来源:金华日报     浏览次数:

 

  进山游玩时,如果遇到这样的果子,可能是磐安樱哦。
 
  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
 
  新物种被命名为“磐安樱”
 
  上月,国际权威生物学类学术杂志———美国《PLOSONE》(《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正式刊发由磐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陈子林、杭州师范大学博士金孝锋等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介绍了他们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并命名的植物新种———“磐安樱”。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亚琳说,这是植物王国里第一个以磐安命名的植物物种。
 
  首席记者吴振荣陆旭升文
 
  动态考察监测发现新物种
 
  磐安樱的发现缘于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经常进行的动态考察与监测。2010年4月,陈子林一行在保护区内考察时,发现在一个山谷里有一株樱桃小枝毛比较多,叶子质地为膜质,托叶分列形状也和普通樱桃不太一样。感到好奇的陈子林采集了这种植物的标本。当年5月上旬,陈子林陪同杭州师范大学博士金孝锋,第二次在保护区内找到了这种植物。这时该树上长出了青色果实,显得尚未成熟。6月初左右,陈子林第三次寻找这种植物时,发现其果实已经成熟掉落。
 
  此后,陈子林等科研人员跑了磐安五六个乡镇,到生长环境类似的地方寻找这种植物的踪迹。结果在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只不过在大盘山上的种群数量比较集中。
 
  其实,磐安樱的真面目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以前,它被一些专家误认为是浙闽樱。陈子林等科研人员经过对标本进行分子标记、DNA序列测定,最终认定磐安樱是介于浙闽樱和迎春樱之间的一个新物种。
 
  磐安樱和一般樱桃的花色差不多,大多为粉红色或白色,但花的形态结构不太一样,花果期为3~5个月,果实成熟时呈黑色,类似车厘子,这也与一般为红色或黄色的樱桃果实有异。磐安樱的果实较大,一般野生樱桃果径为5毫米左右,磐安樱有7~8毫米。更为重要的是,磐安樱味道甜美,不酸不腻,比人工种植的樱桃口感要好得多。
 
  磐安樱的发现意义重大
 
  “磐安樱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植物区系,提高了磐安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在今后野果观赏与食用价值开发方面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陈子林说。除了在系统进化上有研究意义外,磐安樱的果实很漂亮,可用于园林绿化。其次,磐安樱口感佳、品质好,但果实个头和产量不如人工种植的樱桃品种。如果将两者进行杂交选育,就有可能研发出口感和产量俱佳的樱桃新品种。
 
  虽然陈子林等人认为,他们在大盘山发现的野生樱桃品种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但是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磐安樱在2010年4月被发现后,陈子林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多次野外观察,详细了解其生物特性,同时在现代实验室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析研究。2012年,历时近3年的野外观察与研究结束,最终形成了研究成果。他们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给了位于美国的国际生物学权威学术杂志《PLOSONE》。
 
  《PLOSONE》在生物类国际学术刊物中排名全世界第8位。因为研究材料扎实,一两个月后就收到了杂志编辑部的反馈,对方表示在略作修改后可以采用并刊发。
 
  对于磐安樱的命名,国际上的惯例是,一个新的物种,谁先发现谁就有命名权。在命名过程中,有的是以发现地来命名,比如浙闽樱,最早是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被发现的;有的是用形态特征来命名;还有一些是为了纪念在某个研究领域内取得显著成绩的植物学专家的名字命名。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磐安樱所拥有的独特物种地位受到了业界认可。
 
  保护区已发现多个新物种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以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总面积4558公顷。近些年,经过保护区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保护区内已经发现多个新物种。
 
  2005年3月,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杭州植物园、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对大盘山保护区内的植物种质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珍稀植物资源、森林植被类型、昆虫等10个专题进行综合考察。
 
  科考队员经过一年的野外考察,采集制作了2000多份动植物、昆虫、大型真菌标本,拍摄了1000多张图片,撰写了12个专题研究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摸清了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综合考察中,考察组发现了一个小果蔷薇的变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专家组将其命名为“大盘山蔷薇”。
 
  这次调查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并对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和研究。据统计,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种数1638种,其中药用植物1074种,占我省药用植物种数的60.17%,占全国药用植物种数的9.64%。同时,发现了大胶鼓、尼泊尔老鹳草、毛冻绿、羽叶蛇葡萄、长瓣短柱茶等5个浙江分布新记录,证实了大盘山为国家首批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七子花的全球分布中心。
 
  2010年4月,在大盘山花溪海拔300~500米处,研究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还发现了植物新物种“大盘山薹草”,其研究成果在《北欧植物学杂志》上发表。

编辑:wenweihua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我国投175.56亿提升动植物保护能力

5月25日,发改委在其官网发布和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的《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5年)》(下称“《规划》”)。【详细】

研究称地球10亿年内将灭绝 动植物将消失

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接下来的10亿年内,所有动植物都会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说,在不到10亿年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将变得太低,而使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无法生存。【详细】

中国科学报:共生动植物基因快速进化

众所周知,人类以及我们的抗生素正在与导致人体疾病的细菌进行着一场进化军备竞赛。随着人体建立起一道防御工事,细菌也会加以改进以躲避这些防御,进而对人体或我们的药物展开新一轮的攻击。【详细】

揭秘2.52亿年前地球上90%的动植物灭绝原因

距今2.55亿年前,我们的古生代地球以茂盛翠绿的森林而闻名,森林中都是高达30米的现代苔藓和麻黄类植物的近亲。长达2.5米的巨型千足虫散布地面,翅展达0.7米的类蜻蜓昆虫掠过天空,海洋中更是蜂拥着长达2米的类蝎子生物和长达10米、甚至更长的肉食鱼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