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环境是发展的硬条件
●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发展方式问题。如果不解决产业结构重型化、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问题,就很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发展的硬条件。从生态环境来看,许多地方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既影响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有一次,在省委组织的学习会上,我列举了河北省生态环境的六大问题。有人提醒我说,你在环保厅当了多年“一把手”,把分管领域的问题说得这么“狠”,就不怕影响自己的政绩?我说,不怕!成绩不用说,也在那里摆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在环保部门干的这些年,最在意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和认可度。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事业,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地方、各级、各界的共同参与。社会的重视程度越高,认可度越高,解决问题的步伐就越快。
客观地说,这些年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普通群众,环保意识在一步步提高。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地方不正确的政绩观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直到现在,有的地方或企业的领导还在“拍脑袋”做决策。比如,环保法律法规有规定,距离高速公路一定距离内是不能有企业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也不能建企业。一个企业因为领导“拍脑袋”确定了建设地点,建了一半就被环保部门发现建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那个企业负责人找到我,我说,你要想大干,就得搬;如果不动,你这个企业就是被整治的对象。他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很快就搬了。实际上再往外二三百米,就不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了,因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无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基层,有时发现一些地方现在还在对企业搞“重点保护”。受保护的企业中有很多没有环保等相关手续、还有未批先建的,也有不能达标排放的。为什么要保护这些企业?关键一点,就是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是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选好路径。总体来看,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动力性因素。如果不解决产业结构重型化、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问题,就很难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对一个区域来说,要想改善生态环境,必须确立生态立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环境容量作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将环境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将环境成本作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将环境管理作为优化产业升级、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道路。
(作者为河北省环保厅厅长)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部署,充分发挥环境标准体系对于陕西省经济产业的引导作用及其对于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6月4日上午,陕西省环保厅、省质监局联合召开陕西【详细】
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管理需提质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国家沙漠(石漠)公园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对36个沙漠(石漠)公园规划进行评审。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参加评审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张守攻参加评审。【详细】
广东惠州生态方案出炉 建绿色现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出台,该方案提出,从构建绿色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建立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构建安全的生态格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尚等7项主要任务着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