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明清民居肆意被毁 古村落、古建筑保护难题何解
[编者按] 在这个快速发展、急进开发的时代,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徽州的疼痛》中,两位摄影人对于徽州的“现代化进程”的无奈和心痛,警示了时代发展留下的遗憾。如何在改进民生,促进经济的基础上去衡量保护人文环境,需要“徽州们”去用力思索。
只要同自由摄影人张建平在一起,他就会谈起徽州,谈起那些让他着迷的古村落、古建筑。每每寻到一个古村落、拍到几张好片子,他总是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他曾信誓旦旦地说,我就是为徽州而生的。
我知道,他说这话是认真的,更是有底气的。那一年,一个名叫高丽安的法国女作家来徽州,看了他的作品后,执意要与他合作写一本徽州的书。《石与墨书就的儒商中国》一书在法国出版后深受欢迎,而他的《徽州面孔》摄影展在巴黎的左岸更是让法国人着了迷。对于他的这种状态和这份执着,我羡慕且钦佩,期待何时同他一道走走,去拍摄心仪的山村,去追寻梦中的故乡。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有些变了。谈到徽州,他往往会进入一种痛苦状态。痛苦愤怒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所爱”又让他受伤了,时间长了,就变成遍体鳞伤!刚去的一个小山村的一幢清代老房子,转眼就不见了;有的古村因为镇上一声令下,非要杆线下地,硬把几百年的青石板撬了,铺上水泥地面……起先他还不断同村镇干部交涉,给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后来他就写博客、发微博,剩下的力气他就一边起早摸黑拍片,一边读书研史。把老徽州一府六县志书几乎翻了个遍,时不时还要去北京合肥杭州扬州,追寻徽州大姓的后裔们。
冬日里终于得闲,便邀了他,扑向邻省一个远离大道的典型徽州的村庄。本来回归自然,心情放松,只为拍片。可是,现实所见再次让我们瞠目结舌,村中一幢明末清初的老房子已被拆倒在地,冬瓜梁上的“雀替”散在四处,拆倒过后的原址如同火烧,黑乎乎一片,那番景象让人心酸。一打听,买主是上海的,还有一幢也正在谈。我望望身边的他,原以为他又会愤懑甚至发飙。可是没有,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十分沉稳淡定,一声不吭只是不断地换着角度不停地拍。
归途,我止不住发问:“你今天怎么少了火气了?”
“说麻木有点过,说无奈倒是实话。现在我已想开了,可能时代发展就是如此,个人是无法改变的。需要改变的恐怕是我。现在我的计划就是拼命赶时间,多走多跑多拍。我要同他们比赛,我要赶在他们之前把影像资料留下来,我要让后人知道这一段历史,有一个天堂般的徽州,不能让徽州失去记忆。”他还告诉我,他正在悄悄做一件事,要编一本《远去的徽州》画册,把这些他所知道的一切用摄影记录下来。
想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本《老房子——皖南徽派民居》让徽州出了名,上下两册,厚厚的,当年还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不久前,我遇见该书作者俞宏理先生,我问起当年釆访的情况。他告诉我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在《徽州报》当摄影美术编辑,当时只是觉得家乡很美,尤其古建筑有神,就想用相机把它拍下来,做创作资料。拍着拍着感情就深厚起来。
那一段拍摄的日子,风里来雨里去,起早摸黑,足迹遍布徽州许多偏僻小村落,包括原徽州一府六县,还包括泾县、旌德、太平等地,大约拍了几百幢古建筑,近万张片子。那时不比现在,几乎都没有公路,除了一辆自行车,就只有靠两条腿步行了。后来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找上门来要正式出版,还真一炮打响了!不少游人包括摄影家画家就是根据这本书来徽州寻梦的。看得出他也很陶醉。
我问,“你知道当年你书中的那些建筑还好吗?你知道有多少已经不复存在了吗?”
“我还真不知道。我只是听说有些建筑变了,改了。”他说。我告诉他:“有人统计你书中反映的其中一个村的经典建筑已有1/3没了或者改变了。”已是黄山市书画院院长的他先是不相信,随后自我解嘲地说了一句:“都是旅游惹的祸吧。”说完,转身而去了。忽地,我隐约听得一声叹息。这轻轻地叹息,落在心头,我分明感觉到它的沉重,它的疼痛。
两个摄影人,他们内心的这种疼痛和无奈,其实就是徽州的疼痛,更是文明的疼痛。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在这个快速发展、急进开发的时代,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在看来,建设美丽中国,对它们的保护必须要有自觉与自信的意识,否则悲剧将会一幕幕重演。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在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越来越多,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成为一个趋势。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详细】
济南章丘这个古村落里竟藏着颗千年古树
在章丘区的南部山区山谷中,竟然藏着一处可能数百年的古村落——没口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