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式决定生态文明

2013-03-19 08:30:00    作者:颜晓峰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从发展方式的实质看,发展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并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诸多因素制约。从发展方式的联系看,生产与消费互为条件,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牵引生产方式。从发展方式的内涵看,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序列中,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方式的基础,决定着发展方式的性质和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主要有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社会属性、政治体制的引导能力、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等。
 
  发展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和标志,因而是历史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调整转变。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也没有永久适用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转变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事实和经济社会运动的内在要求。
 
  (三)生态环境是发展方式的一面镜子
 
  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中与自然交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的社会关系,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产物、一种环境文明,而且是一种社会产物、一种社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固定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状况是人活动的一面镜子,准确地说,是人的发展方式的一面镜子。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建立新型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提升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生态文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实际上表明了以发展方式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生态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同时,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
 
  我们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同时,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广大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相当一部分城市水源污染严重,城市空气污染现象尚未有效改观,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我们的扶贫减困任务仍很艰巨,但是日常生活中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灯红酒绿、奢侈消费现象也屡见不鲜。
 
  主要依靠物质投入、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并且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社会原因。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观,就会继续出现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根据多重标准做出分类。如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是根据劳动对象的变化;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低碳经济,向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高碳经济转变,是根据主要能源类型的变化。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动植物、土地等自然资源获取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简单,科技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缺少变革。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机器大规模生产,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充分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此,生态文明呼唤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包含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必然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相协调的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科学发展实践,科学发展推动发展方式变革,实质上就是在推动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发展方式变革。
 
  正确把握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复杂矛盾
 
  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基础相协调,社会和谐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公民权益与生态责任相协调,资源分配与生态公平相协调,文化传统与生态文明相协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任务长期艰巨,变革重大深刻,必须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正确把握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复杂矛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态基础。
 
  经济发展与生态基础相协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还将继续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日益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能否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构成了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注重生态修复,从而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社会和谐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因此,社会和谐要求生态和谐。同时,社会和谐稳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长期和平、稳定、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有序推进,必须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与合力才能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和谐与生态建设相互依存、良性互动,就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循序渐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