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亩退耕地“长”出十万亩致富林
“国家要生态、地方要经济、群众要收入。”当2002年重庆市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时,不少人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问题有所担心。然而,回眸十年来的退耕还林之路,重庆綦江区却在三者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退耕还林,坡耕地披上绿装
20日,当记者来到重庆綦江石角镇时,漫山遍野的花椒林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以前,这里都是坡耕地,看不到一点绿色。”在石角镇回伍村四社的一个山坡上,村民周英正忙着为花椒树除草。她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是全社地理条件最差的地方,最开始还有一点坡耕地,但效益非常低下,后来,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这些坡耕地逐渐成为了荒地。
2002年起,重庆綦江针对25°以上坡耕地以及荒山,按照区位优先(即采空区、坡耕地、农户土地依赖弱的优先)、规模优先(即50-100亩成片以上实施)、产业优先(满足生态优先原则下)、谁积极谁优先的原则,全面启动退耕还林。
全区退耕还林面积达到24.15万亩。其中,石角镇有2000亩、回伍村四社有100亩坡耕地被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多年生长,这些树木逐渐成林,原本荒芜的坡耕地披上了绿装。每年退耕还林的补助,也为当地农户增加了一部分额外收入。
连片扶持,造就十万亩致富产业
“虽然山绿了,但如果没有后续产业支撑,退耕还林成果就很难巩固。”重庆綦江区林业局副局长陈林表示,为了实现国家要生态、地方要经济、群众要收入三者间的平衡,重庆綦江在退耕还林初,就大量布局生态与产业兼用林。比如在石角镇,其2000亩退耕还林地就基本种植的花椒。
随着花椒树逐渐成林,其效益也开始逐渐显现。为此,重庆綦江将花椒产业纳入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花大力气培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投入大量资金,完善花椒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连片扶持。”石角镇一负责人介绍,以回伍村为例,政府就整合各类资金,为种植基地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共建设水泥路4公里、机耕道3公里、蓄水池15个。
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业主前来发展花椒产业。比如石角镇,原有的2000亩退耕土地,就吸引了33名业主前往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石角镇花椒面积已突破5万亩。而重庆綦江区近万亩退耕土地,则吸引了近百位业主发展花椒产业,全区花椒林总面积达到10万亩。
产业的发展,不仅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更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农户不仅能从土地流转中获得固定收益,还可以就地打工赚钱。以回伍村的花椒种植基地为例,业主每年给予农户的人工费就超过60万元。
提档升级,让鲜花椒实现错季销售
只有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才会越来越好。为此,重庆綦江区持续加大对该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回伍村的花椒种植业主陈勇最近就非常繁忙,忙着对建设花椒烘干加工厂和冷链冻库进行选址和市场调研。他告诉记者,鲜花椒一般七八月上市、售价约3—5元/斤。但如果通过冷链冻库抽真空、保鲜味,在十月错季销售,售价就能达到10元/斤。同时,通过烘干等加工手段,也能扩大花椒的销售市场和时间。这样,就能促使整个花椒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编辑:wenweihua
相关阅读
重庆大巴山发现大面积野生珙桐群落
植物学专家日前在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大面积野生珙桐群落。这也是城口县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首次发现大面积野生珙桐群落。【详细】
重庆铜锣山国家矿山遗址公园 “桃心”水坑
位于重庆渝北区石船镇内的铜锣山国家矿山遗址公园,是当地政府将上世纪70年代采石留下的矿坑、悬崖绝壁打造而成的。【详细】
因建水电站这座古镇成了重庆最美古镇
到重庆旅游,多半会去市区的磁器口古镇,这里还保留着重庆的老城风貌,每天游人如织。不过重庆最美的古镇可不在主城区,而是在距离重庆市区大约四个多小时车程的酉阳,乌江岸边有一座龚滩古镇。【详细】
重庆这些城市雕塑浓缩了历史和文化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艺术名片,每座雕塑都被赋予该城市的文化寓意。在重庆,也有大量城市雕塑浓缩了重庆历史和文化,透过它们可以感受到重庆的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