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新国五条”下的房地产市场
2013-03-22 08:32:26 作者:张际达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至于是否影响二手房流通、影响市场供应?从长期看没必要担心,但必须关注短期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看,买卖和租赁均形成市场供应,都可以满足市场上的住房需求,所以只对流动或供应方式与结构产生了影响。但从短期看,可能出现政策实施前的加速流动和实施初期的鲜有流动等现象,还可能短期内将住房需求转移到新建商品住房市场,影响新建商品住房市场的稳定。近期资本市场对“新国五条”的异常反应,相信也是在“影响市场供应”这个逻辑下的新政颁布效应。因此,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或征管细则,尽量缩短政策衔接的过渡期,促进市场稳定。
解析② 税收并非短期工具 房产税扩围可同步施行
当人们关注20%个税的调控内容时,“新国五条”提出扩大房产税试点的条款同样不容忽视。刘洪玉认为,税收作为一种体制性、长期性的手段,对于调节财富分配、促进资源优化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20%个税的征收,还是房产税的试点扩大,均非短期政策工具。
刘洪玉表示,房地产税收涉及房地产开发、交易、持有各个环节,“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是“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推动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其总体思路是通过对现有功能相近的房地产税收的归并、征收范围的拓展和征管办法的完善,建立以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为核心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使之成为推动地方财税收入体制改革、调节个人财富分配和贫富差距、促进房地产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提高房地产市场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的一项长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依住房价值在持有环节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的改革,是这项长期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上过于看重其市场调控或影响房价的效果,将其视为住房市场调控的短期政策工具,是不全面的。
增加持有环节的税收,从保持社会总体税负基本稳定的要求出发,就应该简化交易环节的税制、减轻交易环节的税费。重庆和上海自2011年年初开始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是我国房地产税改革历程中的重要进展,两个城市的房产税改革试点,在引导住房合理消费、抑制投资投机型购房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在个人住房领域从价计征房产税探索了经验。此次“新国五条”提出要扩大试点范围,具体范围扩大情况我还不清楚,但在扩围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快就改革目标和实施路径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出台全国统一的房产税改革方案,以便各地在统一、规范的政策指导下,推动各地的房产税改革,降低改革成本,同时也为未来正式全面实施房产税奠定基础。
因为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的征税目的和调节范围不同,因此对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不会影响房产税的扩围。但房地产税收的总体税负,应该统筹考虑。与个人住房相关的房地产税改革理想目标是:第一,在住房转让环节征收契税和个人所得税,并根据房屋属性和交易特征设计梯级税率,其中契税由现有的契税、印花税、营业税合并而来,个人所得税由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归并而来;第二,在持有环节从价计征房产税或物业税。
解析③ 十调九涨有失偏颇 调控成效不容忽视
在刘洪玉看来,近10年来我国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直未放松,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之所以人们对于调控抱有种种不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势头所致。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如今的房价会更加不堪。
刘洪玉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92 1998年起步、1999 2004年量增和2005 2010年价涨3个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这些发展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或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把2002年原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住房 2002 217号)的颁布作为近10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始点,10年来除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房价明显下调、2011年和2012年房价涨幅较低外,其他年份的房价上涨幅度基本都超过了两位数,有几个年份还超过了25%。因此,说“十年九调、屡调屡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描述。但也许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如果十年不调意味着什么?”相信这个结果大家想都不敢想。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至少有这么几点:第一,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城镇人口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加,这是推动住房需求增加、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本动力;第二,耕地保护的压力,尤其是特殊土地所有与使用制度安排,抑制了土地的有效供给;第三,住房市场一头连着经济、一头牵着民生,经济与民生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导致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第四,国际上也几乎找不到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功经验,相反许多国际一流学者都在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经验,关注其对稳定中国经济或降低中国经济发展风险对世界经济稳定作出的贡献。
就近年房地产市场调控而言,2010年4月“国发10号文”提出了以差别化信贷和限购为标志的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政策,该政策是我国首次从需求管理角度提出的调控政策,实施两年多以来,住房投机和投资行为受到遏制,理性的基本住房需求成为市场主流,住房价格稳步回落,冷却降温效果明显。
有关住房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套均建筑面积从2009年的115.4平方米下降到2012年的109.1平方米,同期90平方米以下套型占比从45.2%提高到50.6%,外省市购房占比从30.0%降低到13.2%。这就意味着同样建筑面积规模,可供应的住房套数或市场上的住房机会增加了5.8%,而增加的住房机会中,又主要集中在了面向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中小户型和符合购房条件的本市常住居民。
对我国40个主要城市商品住房价格的统计显示,其上涨速度已经从2009、2010年12月的同比上涨27.74%、27.26%,下降为2011、2012年12月的同比上涨3.64%、5.97%,调控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此外,2011年和2012年全国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9.30%与7.80%和8.40%与9.60%,可以看出,上述4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涨幅低于同期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基本达到了房价调控的目标。
解析④ 有效增加市场供给 引导预期理性购房
对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手段,刘洪玉认为,调控经历了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转变,如今已到了加大供给缓解市场需求的阶段。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发布权威性的市场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从而引导市场预期,让购房者理性购房。
刘洪玉表示,回顾我国住房市场调控的历史,不难发现,在2010年以前基本上是以调控供给端为主,对住房消费采取鼓励的态度,但调控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调控政策的方向本身就是抑制供给,比如打击房地产投资过热、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等;另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端是高度市场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未必都有执行政府调控政策的自觉性(比如缩短开发建设周期、不要囤房囤地、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等)。
因此,从2010年开始将调控政策的重点改为需求管理,改变调控思路后的效果应该也是可以看到的。当前热点城市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仍然是供不应求,所以今后的调控除了进行更加严格的需求管理,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土地供应,同时加强对土地出让合同中有关开发周期条款的执行力度等,来改善住房市场上的供应紧张状况。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