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城市建筑的寿命
2013-03-29 09:02:00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主持人:较之西方建筑文化一劳永逸的生命预期,您是如何看待我国建筑设计规范所规定的“50年的标准”呢?
季元振:中国现在制定的建设标准与欧洲相比,实在太低。拿城市排水系统来说吧,据说是按照3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来设计的,但是每年到雨季,多少城市要被淹!就连北京也不能幸免。我们把钱都花在城市形象上了,但是我们又得到了好的城市形象了吗?至于地下工程,谁愿意花大力气去搞呢?大约是地下工程没有“形象”,因此看不见政绩。
再说建筑的寿命预期吧!现在的设计标准一共有两个:90%以上的建筑的“建筑设计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只有极为重要的建筑是100年。把标准定在50年,对于木结构的建筑是可以的,因为木结构的耐久性比较差。这个标准几乎是几千年来中国普通老百姓传统居住建筑的标准。古时候人的寿命都不长,建筑的寿命50年足矣。这是因为木结构建筑无论是建造还是拆除都十分方便,拆了再盖、盖了再拆,就是一部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
但是到了21世纪,现在的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而且大量的建筑都有地下室,这样的建筑怎样改造?怎样拆除?难道50年以后我们还准备把现在的城市再重新翻建吗?如果翻建,且不说造价之高无法接受,建筑垃圾也没法处理。
混凝土是一种永久性的建筑材料,为什么我们不能提高对混凝土建筑的寿命预期呢?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天然混凝土已经产生,穹隆顶都采用了这种技术。罗马的万神庙已经建成近两千年,如果我们做好钢筋的保护,耐久性应该是很好的。这样一次投资可能要提高一点,但从长远来说,一定会更经济。
现在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50年的标准”,常常使我莫名其妙。前些年,我买了一套住宅,其使用权是70年。难道开发商卖给我的房子,是让我有十几年时间居住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建筑中的吗?幸好我年纪已大了,不会活到那个年代。其实我们现在居住的建筑到底耐久性如何,只有天知道!
主持人:看来,确立科学的建筑标准势在必行,可是,建筑寿命的提高会不会导致建筑成本的大幅提高?
季元振:害怕因提高建筑寿命,使建房成本大幅度增加其实是一种误解。与建筑寿命有关的成本,主要指的是与建筑结构耐久性相关的成本。而这一块成本在整个建筑成本之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举例说,建筑的成本主要包括建造成本(建筑工程及设备安装工程成本)、土地成本两大块,当然,还包括资金运作的成本等等。在当今的基本建设中,土地成本往往最大(包括拆迁、市政道路、管线设施等)。拿商品住宅来说,北京售价两万元/平方米的建筑,其单体建筑的建筑安装工程的直接成本仅在2000元/平方米左右,只占售价的十分之一。而其中还包括非结构主体的造价:非承重墙体、门窗、装修、屋面防水、室外工程以及水、暖、电等等。一般而言,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主体结构在建造成本中所占比例仅为20%左右。如果对建筑的寿命预期提高,增加结构主体造价10%,其总建造成本才增加2%,它在建筑的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就更小了,应该是微乎其微。只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这点钱哪里省不下来?
就增加这一点投资,对建筑的寿命的预期从50年变成100年。重要建筑从100年变成几百年,为子孙万代带来的福祉则是无法计算的。将今天的建筑长期的保存下去,这里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文化及历史的意义。
如果我们在基本建设中,科学决策,提倡理性,在建筑形式上反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反对追求“奇观性建筑”、反对“无用的建造”、反对建筑的“奢侈和浮华”和“虚假”,其节省下来的投资大概已经足够用来增加建筑的寿命了。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