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需要“矫正器”发展经济讲求特色
关于智慧城市评选排名这事,似乎国际社会各界组织及同仁格外关心。近日,ICF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台湾的台中市和桃园县分别位列第四,第六。而此之前,博伊德·科恩博士发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香港排名第九。耐人寻味的是,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国大陆却无一城市入选。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命题作文"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2013年初,住建部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上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
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然席卷中国大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发展"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后,传统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作为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而建设智慧城市,也将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智慧城市"大跃进"的提法在业界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似乎也只是个口头警告,说完了,谁还记得。智慧城市发展拼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试点建设本应是智慧城市建设范本,但似乎成为了城市发展GDP的一把利器。无疑,发展经济俨然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同时也是一道命门:打破即死。政府把它看做发展政绩的新方向,企业把它当做掘金的重金矿,甚至有专家认为"土地是智慧城市的载体",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偏偏市民成为了旁观者。
虽然我们不必从两次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中得出多少真理,但也不得不给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者们提个醒,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命题作文",至少它不是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政府还是城市管理者在下笔书写这篇文章之时,更加提倡多角度思维模式。
那些大而宏观的"标准体系"
自从智慧城市升温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官员都在呼吁出台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业界也有组织撰写过这样的标准。笔者发现,大多的指标更重视的是城市中拥有了哪些设施,发展情况与建设水平,而衡量以上这些内容的关键则在于"数量"。例如,某城市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数量、智慧社区数量等。似乎指标数量的多寡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唯一标准。
而此次ICF全球智慧城市评选的专家评选标准则包括地方政府政绩、大学授课内容,这些城市必须证明自己能教育公民、鼓励他们成功;进入决选名单的城市必须够创新,鼓励企业发展并为新企业提供资本,还有这些城市要为居民提供良好、普及的宽频服务,有效率的地方领导阶层,城市能透过团结合作获致长久的成功,提供公用电脑、培育居民数位素养等,让所有人都能利用数位科技的表现,这些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或知名科技枢纽。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残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遗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纳什维尔的街角,有的坐在轮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们手握着智能手机,陆陆续续到来,相互友好交谈着;同时,有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他们登录一个应用程序。他们分成小组,寻找那些具有欢迎残疾人标志的餐馆、咖啡【详细】
莫斯科智慧城市计划统筹各领域400多个项目
莫斯科信息技术局局长阿尔乔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