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在理想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
2013-04-24 09:03:00 来源:新民晚报 浏览次数:
“小城镇建设的最高境界是消除差距、强化差异”
新视界:小城镇建设的理想目标是怎样的?
唐子来:小城镇建设的理想目标,或者说是最高境界就是八个字——消除差距,强化差异。
消除差距,其实就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举例来说就是不管你在上海还是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某个小县城,你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应该是一样的。要实现这一点,就有赖于前面提到的制度变革了。
强化差异,则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所在。走遍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你往往会发现,它们都很相似,甚至是趋同的。这是因为大城市的特点就是注重效率。而小城镇则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小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所在。
在欧美发达国家,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大城市的,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往往会决定你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生活。至于生活品质方面,不同城市之间应该没有太大的差距,只是各有特色。
新视界:那么,小城镇需要强化差异,应该从那些角度考虑呢?
唐子来:小城镇的发展,关键是理念上需要改变。应该认识到,小城镇和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你要追求大城市的发展目标,这肯定是不现实的。要巧干,不能蛮干。
小城镇的强化差异,则是要靠地方政府的智慧。城市发展在于能否吸引投资和消费,小城镇也是如此,主要遵循两种类型的发展思路,即资源禀赋还是概念强化。
资源禀赋很好理解,你本身具备的独特资源——可能是自然资源,也可能是文化资源——就是你的“卖点”。
概念强化则比较考验智慧。比如义乌,你从它的自身资源来看,可能很难想到它可以成为一个小商品之都。但它就是通过概念强化,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自己,汇集了来自全世界的资源。
“保护最起码要做到不破坏”
新视界: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可能遇到的困难又有哪些?
唐子来:中国的城镇化遇到的问题未必是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中曾经经历过的。
西方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市场造成的,政府通过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来缓解。而中国的困难是市场和制度共同造成的,我们的政策和市场都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市场的因素不言自明,由市场分配的资源必然更多地流向效率更高的大城市。而在制度层面上,GDP的考核压力,往往使得地方政府的领导更多考虑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文化和环境维度的协调发展。
在工业化时代,青山绿水和文化遗产似乎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被人忽视。进入后工业化后,社会、文化和环境恰恰成了重要的发展资源,但到那时只怕这些已经都被毁了。
小城镇在工业化时代就无法比过大城市,如果再把这些资源毁了,在后工业化时代也将落后,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徽碧山村那两位艺术家做的正是要保护这些可能被毁掉的资源。
新视界:您提到了保护资源,在保护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唐子来:谈到保护,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不破坏——你可以进行经济开发,但不能破坏这些文化资源。
我个人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曾经是什么样的。一些生活方式已经落后,不必为了保护而保留。就像你可以在博物馆里告诉人们刀耕火种是什么样的,没有必要要求当地的人们现在还要刀耕火种。
至于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它们可以是并行不悖的。目前国内对古镇的开发主要有三个模式:
一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引导,让老百姓自己进行保护和开发,如周庄。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老百姓能够更多地分享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收益。但它的风险是老百姓往往缺乏保护和开发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引导和控制。
另一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资本进入,进行完全收购和统一改造,如乌镇。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如何使老百姓可以分享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带来的收益,是政府在前期规划时就应当考虑周全的问题。
三是介于这两种模式中间的发展模式,特点是资本只收购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其余的仍交给老百姓自己进行保护和开发。
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各有特点,但都应当符合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何用理性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希望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街区改造的范例”
新视界:您谈了很多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和方法,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规划才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呢?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