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传统技艺的保护策略研究
徽州建筑传统技艺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成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堪称民间鲜有的艺术瑰宝。然而,随着城镇的巨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雄村为代表的徽州建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徽州建筑是积淀了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丰碑,而徽州建筑传统技艺是铸就丰碑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徽州建筑传统技艺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成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其他门类的技艺不可替代和比拟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堪称民间鲜有的艺术瑰宝。
雄村位于安徽歙县城郊,青山环抱,竹林掩映,清碧的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雄村原名宏村,相传元代末年,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之意。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雄村曹姓学子中举者就达52人之多。直至目前,村内所留存的古建遗迹等都与读书入世有关。“四世一品”、竹山书院、慈光庵、小南海星岩寺等历史文化遗存,诠释了徽文化真谛,涵盖了儒释道精髓。徽州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风俗习惯、儒家思想观念与程朱理学哲学观念等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徽州民居的建筑空间环境。
然而,随着城镇的巨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雄村为代表的徽州建筑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旧的民风民俗已很少被年轻人接受并欣赏,人们逐渐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化的新型生活方式。原生态村落、民间文化传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突变,传统民居渐渐失去了修建的必要。
摄影人张建平曾经拍摄的以江南棋院为代表的雄村的变迁就是当前文物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雄村昔日被称为“小南海”,今日已变成荒芜岛。村内江南棋院不得不拆迁,宰相厅在太平天国时被烧毁,另一幢进士第在90年代被烧毁。整个村庄在近20年里差不多被拆完了,只留下村中几座孤零零的牌坊。张建平的镜头捕捉了雄村普通民居的变迁,非常平实,但是震撼人心。
长久以来,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侧重物质和静态的层面,而对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重视不足。对于物质遗产的保护,也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对少量“珍宝型”建筑重点保护,但是往往割裂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一般的文物建筑属于消极的保护,甚至破坏,雄村棋院等民居就属于后者。现在我们还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保护体系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不仅要保护徽州建筑,更重要的是应该重视保护徽州建筑营造技艺,采取动态的生活化、情景化的开放式保护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对存在于建筑文化空间中的民俗、宗教活动、生产生活等进行整体关照,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体现和展示,保持其生活化的内核,使徽州建筑营造技艺得到传承。同时,加强管理部门、专业人士和相关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多学科的合作,避免单纯的文物保护方式和展陈式的博物馆保护方式。
由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存在差异,各地区对徽州建筑营造技艺的保存状态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情况,可甄选几个徽州文化保存较为完好、最能代表徽州文化的村落,在一定范围内呈链状结构建立徽州建筑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可以通过对徽州建筑营造技艺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主保护的不同方式,使徽州建筑营造技艺得到延续和传承。
此外,示范性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建设是值得探索的途径之一。其实质是由政府机构和当地住民共同构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的一种模式。政府机构的参与是通过专家、设施及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住民的参与是依靠个人志愿、认同和家庭与个人途径参与的形式来实现的。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原则是对文化所在的局部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在原有环境下原状保存,即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量度上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型和完整性。封闭型和静态性是其负面的特征。
在徽州建筑营造技艺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尴尬是艺人的断代问题。我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操作性很强,传统的“师传徒继”不失为一种好的传承方式。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若单靠这一种方式,很难使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健康地发展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中断或失传的危险。我们要重构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传承体系,打破“一条腿走路”的局面。可以开展学校教育,在高校和职业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可以开发一些参与性项目,寓学于乐,提高大众对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认知度。比如,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把传统工艺技术作为一项旅游活动项目进行开发。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传统造园技艺首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
近日,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海淀区、西城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北京山石韩风景园林工程公司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古建油漆彩绘”、“山石韩叠山技艺”等两项中国园林传统技艺首次入围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