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如何走出“更年期”重放光彩?
2013-04-25 09:35: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土地增长和区位地租的不同,城市旧城的发展也往往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区位的旧城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那么,不同地区应采取哪些不同措施?
沈清基告诉记者,旧城区改造应分为3种类型。一是处于历史保护区的旧城区,是指保存完好的老街区段、历史文化点、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应以保护为主,不能随意改变现状,只能是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以及外部环境的进行整修或整治。迫不得已进行改造、新建时,不得有损原有风貌格局。
二是处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城区。包括建筑质量及风貌已遭破坏,以及为了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区、城市特色风貌,有的处于城市中心区域,有的是对城市风貌产生重大影响的部分区域。这一区域应以维修、整理、修复、环境整治以及拆除重建相结合的方式更新。新建或更新的建筑形式应不破坏旧城风貌,其造型、体量、色彩、高度等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
三是处于城市边缘的旧城区。主要是目前夹在新城中间,现状破旧不堪、环境恶劣、无保留价值的民居和停产的企业用地范围,应按照城市规划统一拆迁、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危房区棚户区改造这种大拆大建的方式,对旧城传统风貌甚至一些重要历史性建筑会带来很大冲击。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如何进行成片改造还需要研究,成片改建虽是旧城改建的一种方式,但要根据所在旧城区情况慎重定位。
沈清基强调,要重视旧城区的传统格局、肌理和风貌特色。控制旧城区的建筑高度、体量、色调和风格,从视觉环境角度来研究城市的特色保护,处理好旧城的内部和外部形象。
刘刚认为,旧城更新规划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土地和完善土地使用功能。可适量引进商业活动,增强地区活力,但一定要注意延续历史传统和满足原有居民的生活要求。另外,要注重研究地块的生态环境容量、土地开发适宜度,确定土地的生态开发极限,旧城更新的开发改造强度不得超出地块的生态环境容量。
沈清基提醒说,应采取适当的改建实施步骤和方法,避免大规模拆迁改造。旧城不能急于求成,规模较大的成片改建以分步实施为宜。改造过程要保持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延续社区传统文化,促进居民主动参与。
主要物质要素如何生态化更新?
总体布局生态化、建造技术和设计生态化、建筑材料(工具)生态化和管理生态化
沈清基告诉记者,建筑、基础设施、道路、绿地是旧城生态化改造的主要物质要素。这些要素要实现生态化更新,主要从总体布局生态化、建造技术和设计生态化、建筑材料(工具)生态化和管理生态化4个方面来实现。它实质上是通过具体技术手段和措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旧城区的环境改善,充分提高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容量,使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和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旧城建筑更新应采用再利用的方式,尽量避免拆除翻建。英美的统计数字表明,再利用的建筑成本比新建同样规模、标准的建筑可节省20%~50%的费用。要大力推广使用生态建材(即绿色建材、环保建材等),选择具有节能、低污染、可循环等特点的技术进行旧城建筑更新。沈清基说,目前采用生态技术建设的节能建筑,如改变建筑物的朝向、布局,改善自然通风等,其能耗仅为一般建筑的30%。
在基础设施更新方面,刘刚认为,主要包括绿地、道路、垃圾、地下管线等设施的管材、材质等的生态化更新;对供电、供热、供水等能源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技术更新或生态化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循环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等生态工程;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利用、能源和水资源有效管理、物质资源和废物的管理,如垃圾分类的真空系统等。
旧城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旧城发展面临的桎梏之一。沈清基认为,道路系统更新生态化措施具体包括:增强次干道,支路的利用率,改善旧城区域内交通环境,实现微循环,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减缓拥堵。结合旧城特点,坚持“小街坊、多通联、外围疏导”原则,提倡“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网布局模式。尽量保护巷弄的城市肌理,保持原有格局、尺度、走向等。强化生活气息,以满足步行、非机动车为首要目标。加强旧城区道路生态化设计及建设,如改进道路绿化带排水方式、增强路面透水性、减少路面噪声、改善路面聚热性等措施。发展大容量的生态型交通工具,如建设地铁轻轨、完善公交系统、鼓励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开发区域内节能型交通工具等。
“绿地系统建设,对于旧城更新生态化来说,也至关重要。”刘刚说。要充分利用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地区,诸如低洼地、地下水回灌区、地质不良地段、景观价值良好的地区等,进行绿地建设,提高绿地建设面积和范围。积极发展屋顶绿化、围墙绿化和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率。要修复绿地系统的自然生态结构。保护或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重视乡土树种,避免采用单一植物种植。要重视道路、河道等绿化廊道的建设。通过绿色廊道,连接起散布于城市的,具有各种各样的绿地,形成绿地网络结构,建立起基因、营养交换所必要的空间条件。通过绿色廊道的设计,使旧城区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生态系统自主地进行物质、能量以及生物基因的交流和循环,以及城市内部的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此外,旧城区中绿化面积本身就非常少,因此更新规划中应该就近选择位置,建设生态补偿绿地,同时提高其生态价值,达到城市整体生态平衡。
刘刚告诉记者,开展实施旧城更新生态化首先需要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其次是生态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第三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各城市的旧城区根据条件不同,可选择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旧城生态建设和旧城生态化更新规划编制及评估等步骤开展,也可采取旧城区建筑、道路、基础设施和绿地主要物质要素更新生态化等一系列措施来完成。这些措施可单独实施,也可组合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逐步开展。
走进现场
想逃离又依依不舍
在北京,天坛往东一条南北方向的路叫幸福大街。听起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但现实呢?
在春天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了这里。这一地区俗称崇文六号地,是东城胡同“最后的存在”。整个区域东起幸福大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南临法华寺、文章胡同,北止广渠门大街,涵盖数十条胡同,涉及居民超过8000户。这里住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们。
在这一片低矮的房屋外,是一堵崭新的灰墙,墙上用刚劲有力的字体写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走在宽敞的幸福大街,没有人会留意墙后是怎样的风景。但细心的人还是会看出些许端倪。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