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如何走出“更年期”重放光彩?

2013-04-25 09:35: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走进这片平房一个窄窄的入口,一堆并未覆盖的渣土随风四飞。进入胡同,另一个世界展现在眼前。这里是被外国人认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四合院式建筑,但如今却成为人们最闹心的大杂院。在这里,一家人挤在一间房中并不稀奇。

  为了尽可能扩大居住面积,有条件的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两层。没条件的,就在自家房上搭起了木屋。临路的人家则在沿街的一面扩建房屋。这里建房生意格外好。每不足百米,就有一户人家正在建房。一个站在建房前的中年男人笑着谈论着前晚西城区区长为私搭乱建头疼的新闻:“不私搭乱建行吗?家里等着娶媳妇,外面上百万的房子谁买得起?先得有个地方落脚再说。”在胡同口,3个建筑工人蹲在太阳下,等活干。

  胡同在这里变成了歪歪扭扭宽不足两米的道路。而在延庆街7号、9号的院子里,延伸向最里间居民的长近百米的走道两边,也被密密地堆满了各种杂物。房主苦笑说,要是得了心脏病,就横竖一个死,救护车都进不了。

  密密的如蛛网一般的电线把天空分成了不规则的碎块。但人们丝毫没有对这煞风景的“蛛网”的抱怨,因为它们是网线、电线、有线电视线,它们带来了现代的生活方式,而这里至今还没有通煤气、暖气、下水道。

  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也是人们不得不去的地方是公共厕所。厕所外,一滩黄黄的脏水清晰可见。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渣土,在雨天化成了泥汤。每到雨天,这里还没有外面车来车往的马路干净。一位居民说,这里的雨水井,夏天流雨水,冬天盛大便。

  在一个废弃倒塌的房子里堆满了邻居倾倒的各种垃圾,已有1人多高。人们都想离开这里,有点能力的人都已经搬出去了。

  79岁的王大娘坐在路旁晒太阳,她17岁住进来,就再也没有离开。王大娘不想离开,这里有她一辈子的记忆。但王大娘的女儿做梦都想赶快搬走,她说,住上了带厕所的房子,才能找回点做北京人的感觉。

  城中现状

  旧城更新面临哪些问题?


  旧城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很多地方政府都将旧城更新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旧城更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陷阱。实施不好,不仅难以改善居民生活,还会造成城市文化、历史文物等的破坏。

  过度商业开发

  记者了解到,国内这几年的旧城改造基本上采取的是大规模改造的形式,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市政府将旧城改造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鼓励国内外大房地产商带资参加。由于在市场机制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取得经济上的回报,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牺牲掉了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沈清基说:“这些项目一般表现为高容积率、高密度开发,而且由于用地狭小,应配套建设的绿地、文体设施、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往往被挤掉,造成基础设施的额外负担和土地超负荷利用,导致环境再度恶化。”

  大量文物遭到破坏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等,都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旧城历史传统街区是城市特色和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强度增大,加之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个别新建建筑高度、容量及功能与周围老城环境缺乏有机协调。部分传统特色建筑和院落被拆掉,对老城格局的保护造成了破坏性影响。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刘刚也曾对旧城更新做过深入研究。他告诉记者:“虽然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大规模改造后居住效果优于更新之前,但是开发商出于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追求而单纯追求容积率,一般采取的是单元式的板式或点式住宅,有时甚至一梯十几户,造成了绿地率、日照通风条件等满足不了国家规范等问题。高密度的人口聚集直接引发旧城区交通拥挤、建筑密集、历史文化保护难、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等多种问题和矛盾。”

  规划编制存在不足

  刘刚介绍,当前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缺乏对现状生态环境的细致分析,未充分考虑周围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现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前,纯物质规划也显得苍白无力。另外,旧城更新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缺乏整体层次的整体城市设计。例如在日常的规划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旧城插建项目,为其办理规划条件时,往往很难提出对其高度、形体、色彩等规划要求。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城市设计,规划管理找不到任何依据。

  传统的城市肌理被破坏

  研究表明,很多城市旧城更新规划往往注重旧城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忽视了对旧城肌理以及生活内涵、社区网络的保护。旧城改造后原有的社会结构形态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居住文化圈被冲破,原有社区邻里关系随之解体,而新的居住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又很难在短时间建立起来,由此而来的便是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

  另外,一些更新改造项目建造十几层、几十层的建筑群体,对旧城肌理造成破坏,而且这种高层建筑的外部形象及其形成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使人们变得越来越重视个性和隐私而忽略了共性与和谐。人情冷漠、思想保守甚至是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大幅上升。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