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旧楼翻新记 遗址上的“疗伤公园”

2013-04-28 08:10:26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

  除卡内基音乐厅,纽约证券交易所、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等也在进行“重生”。这种自动化、照明、安防、配电等技术均被采用其中。

  老楼历险记:险被拆到投标改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政府到私营部门,从非营利公共组织到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共同参与。

  对于老建筑,纽约差点走弯路,上世纪60年代,林肯中心音乐厅刚刚建成,卡内基音乐厅一度面临着为商业摩天大厦让路被拆除的命运,但在音乐家的努力下最终保住了,并由市政厅买下,然后交由非营利组织管理。整个改建计划完全采取公开招标,只有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公司才能中标。这个计划约耗资2亿美元,整个改建过程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监管,从是否使用绿色材料、工程质量到资金使用状况都被严格把关。

  不过对于老建筑的改造由于耗资巨大,纽约主要改造地标性老建筑。去年布隆伯格要拆除曼哈顿一片低矮建筑群,将其改造成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的计划遭到市民组织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为这个地区保留一些历史。此外,纽约的城市规划项目都标明资金的来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政府到私营部门,从非营利公共组织到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共同参与,这就使城市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政策。

  遗址上的“疗伤公园”

  “遗址是一片特殊的土地,但只有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才能抚平人们的伤痕。”

  曼哈顿的另一老设施,是建成于1873年的中央公园,100多年来,历届市政府更替、无数开发商来到曼哈顿,但是这块跨地340公顷占150街区的绿地却从来没有改变它的用途。如果不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曼哈顿这样的商务区会有这样一片“森林”。

  中央公园的设计者、美国景观学先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不能是少数人赏玩的奢侈品,而应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纽约乃至美国的城市规划,如今纽约市的规划方案提出建设森林公园,以及在私人住宅、机构和空地种树,让所有纽约人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一个公园。“9·11”纪念遗址是另一个计划建成开放休闲区域的公共景观。

  距离世贸中心越近,越能听见巨大的水流声,“9·11”纪念遗址是将双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米深、各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汇入池中央的深渊,四起的水声遮蔽了闹市区的喧嚣。

  在遗址方案评选委员会主席瓦坦·格利高里看来,没有什么比水流更能表达对逝去生命的缅怀,同时又能表达出重生的希望。要实现这样一个超前的设计理念,要有先进的技术配合,2200多立方米的水日夜不间断循环、净化,还要符合节约能源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工程。

  西门子公司基础设施业务顾问罗伯特·詹森介绍说,他们通过自动控制系统驱动水循环,而且细化到控制每一股水流的压力和速度,工作人员可以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水质,最可贵的是实现完全节能减排,不会产生能源消耗过多的副作用。

  “9·11”遗址志愿者多是那起悲剧的亲历者和遇难者家属,志愿者托马斯·佩里说,“纪念遗址在将来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会有安检,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进入,享受这里的阳光与平和气氛。”

  正如遗址的设计师所说,虽然遗址是一片特殊的土地,但只有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才能抚平人们的伤痕。

  ■ 反思

  城市规划不是精英的独舞


  如果说“9·11”事件让纽约的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居住质量,那么去年的“桑迪飓风”,让纽约市的规划者们认识到,应对极端天气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

  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联合西门子和咨询公司Arup发布的一项有关城市基础设施的报告指出:2012年,极端天气现象为全球带来约合1600亿美元的损失。人口稠密的城市更容易受到灾害影响。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技术是抵御天灾的关键。据悉,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正斥资18亿美元提升纽约基础设施建设。

  桑迪飓风带给纽约的最大重创就是大规模停电,纽约市政府已开始升级电力供应设施,通过一条铺设在哈德逊河底的电缆将电力从新泽西州输送到纽约。提供该技术的西门子公司工程师说,这不但有助于保持电网稳定,还可缓解纽约供电瓶颈,而远在新泽西的配电站即便遭遇特大洪水也能确保设备运行。

  在4月纽约召开的城市区域发展合作会议上,博乐仁博士为纽约未来城市发展蓝图提了“弹性城市”这一概念,即用预防性智能化手段来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增强城市抗灾能力,例如节能的自动化交通系统、智能电网等,但他特别指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要合理投入,不能因为要增强城市应对灾害能力,而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这样会造成成本大于收益,并不符合最优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总是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最终目的是服务民众,纽约的重大规划蓝图并不只是规划者的独舞,要真正实现每一项规划,民众的支持很重要。因此重大规划计划出台前,纽约市政府多采用听证会、问卷调查、媒体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求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这个共识不仅是政府与市民的共识,还包括了社会团体、专业机构、企业等不同群体的共识,这样的城市规划才符合多元主体利益的诉求,也能避免规划者走弯路。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