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笕:农业时代的“自来水”景观

2013-05-21 08:09:21    作者:孟晖     来源:长江日报     浏览次数:

  农业时代的“自来水”景观

  朋友在日本旅游期间,到一家和式餐馆用餐,见传统风格的庭院中设有一道竹筒连成的小水渠,引来清流一股泻落庭池。听朋友兴致勃勃报告这一见闻,我不禁感慨,在往昔的中国南方,竹筒连成的“自来水系统”也曾是随处可见的标志性设施,但似乎不见哪位达人将其融入国内的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古人将竹筒引水设施称为“笕”,意为“以竹通水也”(《宋本玉篇》)。清人朱彝尊就有咏《竹笕》诗云:“流泉半岭来,续以青竹管。穿过白花篱,忽注僧厨满。”在元人王祯《东鲁王氏农书》中,这种设施也呼作“连筒”:“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阁(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如药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诗所谓‘连筒灌小园’。”把空竹筒节节相套,沿地面蜿蜒,或者用支架一路架设延伸,从泉源处一直布设到池塘、厨房、浴室、菜园等处,就形成了农业时代的“自来水系统”。 一节节的青竹筒相联不断,看去宛如长长的龙身,所以古人也称连筒为“竹龙”, 王祯更在咏诗中戏呼其为“卧龙公”。

  只要水源位于地势较高之处,足以让流水沿着筒管自动向低处流,就可以架设竹笕,竹管蜿蜒而成的引水工程处处可见。山中寺院内普遍可见的一景,便是竹笕一路沿续到厨房旁,清泉自笕口泻落到下方的石盆里,终日淙淙作响。另外,把竹笕连续数里甚至数十里,一路进入城镇,为城市居民供水,在文献中亦不乏记载。

  出彩之处在于,中国古人在利用竹笕满足实际生活需要的同时,还会将其巧妙结合进庭院或园林的景观设计当中。其中最奇特的一例当为宋时杭州下天竺寺内的“跳玉轩”。

  苏轼友人周焘有《游天竺观激水》诗云:“拳石、耆婆色两青,竹龙驱水转山鸣。夜深不见跳珠碎,疑是檐间滴雨声。”揣味其诗意,可知周焘所咏“激水”装置的大概形态:绕着山体蜿蜒的长竹龙即竹笕将泉水一路引到下天竺寺内。别出心裁的是,竹笕的末端接在一只石雕或铜铸的双头异鸟(“耆婆”当为“耆婆耆婆”即共命鸟的略称)身后,异鸟则立于一块山石之上,由于长年经水浸润,鸟与石都生满绿苔。双头鸟的鸟喙形成出水口,将竹笕内奔来的流水泻到石根。不过,因为周焘到达这里时已是深夜,所以没有观赏到“跳珠”的景象,只听到喙口落水一如雨声潺潺。

  到了南宋咸淳年间,董嗣杲作《西湖百咏》组诗,其中一首明确以“跳珠轩”为题,诗前小引标示该轩位于下天竺知客寮内,诗云:“溪流稳信竹龙驱,声绕阑虚入耳孤。此窍可消诸念妄,一丸长跃半空珠。……谁谓佛灵占有验,殆于儿戏果何殊。”原来,跳珠轩内不仅有竹龙传水,而且出水口下的池面上布有一枚木球。显然因为竹笕两端的落差很大,让出水口喷出的瀑流冲力很强,在池面激起四溅的水花,竟能带动木球上下跳跃不已。善男信女们甚至根据木球跳动的情况来占卜凶吉。

  南宋名公子张镃亦有《题圆觉寺跳珠轩》诗一首,道是:“箨龙来向石根蟠,幻出摩尼跃翠盘。”也是说竹笕延伸到山石之后,其涌出的喷流造成石前水面上有木球不断跳跃,仿佛摩尼宝珠跃起于翠盘之上。可见,“跳珠轩”内以竹笕涌水制造水面上木球跳跃的机巧景观,在宋代确实存在。

  作者:孟晖 女,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花间十六声》等,译有《西洋古董鉴赏》等书。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成功的景观设计轻松拯救空间颜值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对于自然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详细】

绿色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绿色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家推荐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各种因气候变化、农业改革、城市交通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欧盟提出希望改善欧洲自然环境,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也宣布,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未来景观设计的主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