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灰霾 让城市恢复自然属性(图)
雾霾笼罩下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有几个特点: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城市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最明显的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背离。中国城市要彻底走出灰霾,关键还是要恢复城市的自然属性,这才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对中国许多大中城市来说,2013年是在灰霾笼罩中开年的,覆盖面积之大、维持时间之长都前所未有。灰霾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每一项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虽然直径小,却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长、漂浮距离远,可以直接入肺,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不少城市采取了紧急措施应对,如政府带头减少出行车辆,责令一些扬尘工程停工,安排洒水车一天多次上街洒水,其中最为重大的举措是提高汽柴油标准。凡此种种,意在降低城市排放物,试图在近期或一段时间内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起到效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城市污染严重到今天的程度,同样陷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找到根本性的原因,就事论事恐怕是不行的。
60多年前,为了恢复战争造成的重创,大中城市曾经被定性为“生产中心”,除了大量关乎民生的轻工企业,钢铁、发电、化工等重工业也纷纷集中于城市;50多年前,为了突显政治属性,城市的阶级化倾向更加明显,重要的政府机构集中在这里,办公大楼不仅是当地的典范工程,外形上也都保持着高度统一。“少花钱、多办事”是那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城乡建设中大批“干打垒”式的建筑如雨后春笋;30多年前,城市成为了淘金者的乐园,资本在运转中增值的规律,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无形之手,在缔造一个个速度奇迹的同时,中国城市开始日新月异;10多年前,和国际接轨成为中国城市的追求,几次大型国际活动的筹备,不仅在城市中增添了不少形状怪异的建筑,“高层化”也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师的共同追求。“中国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师怪念头的试验场”,就是业内人士对这种情况的经典总结。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