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百合种球国产化可以休矣
最近,华东一家花卉企业在云南启动了百合种球国产化项目。细数下来,自种球国产化项目提出到现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数十个类似的项目通过审批,总投入高达数亿元,却没有一家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如果说在花卉产业发展初期,种球国产化是一种尝试,那么时至今日,笔者认为,种球国产化可以休矣。
最近两年,我国每年的百合种球进口量约为2亿粒,日益增长的进口量确实很诱人,谁能率先成功实现国产化便能独享这块大蛋糕,然而这块蛋糕日本人试过、美国人试过……最后都没有吃到嘴里。目前,国内有几家企业每年都能供应数十万或数百万粒百合种球,种球销售价格远低于进口种球,但能接受国产球的种植户却很少。究其原因,是产品品质不稳定,病毒情况极难控制,种植风险很大。
种球的病毒控制除了实验室的脱毒环节以外,更重要的是种植过程中土壤和水源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在笔者看来,土地是制约百合种球国产化的死结。首先规模化的百合种球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虽然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可为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提供条件,但只有真正参与其中的人才明白从一户户农民手里流转出几百亩、几千亩土地有多艰难;其次百合种球生产必须轮作,土地在生产完一季百合种球后,必须轮作其他农作物数年,直到土壤各项条件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因此同等规模的产出,需要有5倍甚至6倍的土地资源储备,而这对我们的花企来说,难度和压力极大,几乎不可能达到要求。
再回头来看种球的主产国荷兰,地广人稀的荷兰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成片的牧场与球根花卉生产有机结合,为轮作提供了先天优势,而荷兰一马平川的地势更有利于机械化生产,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我们倡导的种球国产化目标之一,无疑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一位在外资种球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十年前,我们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尝试在中国进行种球生产的时候,看中的是本地生产成本低廉,然而短短几年,各项成本飞速上涨,现在在中国生产种球的成本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了。”浙江一位从事百合育种和种球本土化生产的企业家也曾经和笔者算过这样的账:5年前,在机械化生产和不计算前期巨额投入的前提下,每粒种球成本能控制在0.6元左右,而现在每粒种球的成本已经突破1元。
实际上,这些企业所谓的成本只是理论成本,真正在运营中,损耗、人工、冷藏、短途物流等等叠加起来的真实成本更高。即便是我们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百合的品种资源仍然需要依赖国外育种商,国产化充其量不过是国内代加工而已,育种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看起来很美的百合种球国产化梦想并不切合实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合种球国产化可以休矣。
编辑:wenweihua
相关阅读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花卉领域两项成果获奖,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发棣主持完成的【详细】
北京盆花淡季来袭行情持续走低
7月以来,天气炎热,北京盆花市场迎来淡季,整体销量下滑,走货缓慢。红掌价格与上月相比无较大变化;蝴蝶兰主要为租摆拿货,价格与上月持平;凤梨品质高的走货量大;绿植、小盆花等走货量下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