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点:怎样为我们的城市留下些历史记忆

2013-07-11 09:29:00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我们看看巴黎。巴黎是国际五大国际中心城市之一,肯定是现代化的。但是你到巴黎看看,巴黎没有建设我们所谓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和很多专家所谓的现代化的建筑。巴黎的凯旋门从建起来以后,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永远是标志性。为什么?因为它周围的房子和之间的关系是经过严格设计和控制的。这种控制到了什么程度,这个街道多宽,边上的房子几层楼高,边上的房子屋顶是不是坡,坡度是多少,是维多利亚风格还是另外一个时期的风格,全部在规划当中规定死。不会哪个市长说,我看这个地方给它变一变可能会更好看吧,不存在这个事情。如果你觉得不好看想变一变,你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要实施是实施不了的,不但不实施,而且会因为你提出这个愚蠢的问题连市长都当不成。

  我们在历史保护方面和巴黎有多大的差距?比如北京,说起来有多少多少四合院,但是到了四合院里面才看到,而整个城市风貌上、大路上看到的全是现代化建筑,看不到这是个历史古城。只有到了故宫一带,才可以看出来。总的来说,整体的风貌没有保护好。苏州在古城中算是保护得比较好的,但是和巴黎相比,我觉得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城市还有很多,如阿姆斯特丹,它把水巷、街道、建筑,甚至建筑材料、材料颜色、窗台什么颜色、用什么窗户都规定死的。要么不建,要么就按照这样子来。再看看雅典。为了保护卫城的标志性,以及雅典整个城市的风格,它周边城市的建设完全是按照原有风格和肌理进行控制的,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这种风格非常的美妙和迷人,你一进去就感到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旅游区。

  所以,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可以知道,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自豪的象征。同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生活也是相结合的。我刚才讲中国的情况,两者有非常大的矛盾,觉得保护这个东西我就不能用了,保护就是像个古董一样放在那里,展示出来,任何东西都不能动,但是巴黎这个大的城市,如果都把它作为古董,把这么多人赶出去,那么巴黎也就不是巴黎了,巴黎也没有生命了,好就好在它还在继续使用,它是一个活的化石,如果变成一个死的化石就没有意义了,我们不仅要花大量的钱去保护它,而且还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历史遗产,需要“原真性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是活化石,是一种有生命的城市。保护不是把城市变得没有生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很多建设,也造成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建设性破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成功案例。为什么要讲一些中国的成功案例呢,因为经常有人会讲,国外是国外啊,国外有国外的法律,国外有国外的生活状况,国外的经济条件好,国外的人口密度低,国外的文化保护意识强,国外的房子都是砖石结构……是这些种种的不同造成了中国没办法保护。

  现在,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的一些成功案例。刚才已经讲了,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它的原真性很重要。就是说,它原来是什么样,我们尽量保护它什么样。以福建省的三坊七巷为例,三坊七巷在福州市中心,现在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总共有40多公顷,有古民居268栋。这是中国保留比较好的、大的历史街区。这么大一个历史街区,非常强调原真性。这种成片的、环境比较好的街区一点都不能动。修旧如旧,很好地保护起来。民居本身,包括古树、古井,甚至包括地上石面的铺板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原装的。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就是苏州的平江。苏州的平江整个街保护下来,也变成了全国的典范。里面只把原来老房子边上的乱搭乱建拆掉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原来的老房子,这是原来的河,用不着把现在的很多元素加进去。这是临水建筑和水的关系,能看出苏州的风格和苏州的环境。这边,小街上面是青石板地,依然是用很矮的方石连在一起当做栏杆,没有达到现在规划和设计要求的90公分高,但原汁原味保留下来,到现在也没产生问题,没有因为栏杆低了,就有谁掉到水里。这边,砌在墙里的台阶,直接连到水边,到水边可以洗东西、舀点水、种点花等等,很有江南水乡的感觉。

  变成了布景城市就不再是城市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整体环境的协调和发展。巴黎,是非常强调周边协调的。我们中国也做了一些尝试。本人就做了苏州环古城的保护。

  我们主要的理念,是把这里作为苏州古城和新区的过渡区。过渡区主要的理念是协调,而不是把脏乱差的东西搞掉,盖一堆现代化的高楼。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环城水系已经全部建成,评价非常好。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另一个问题:现在,城市中往往是把觉得是遗产的保护下来,但是可能慢慢会成为遗产的东西,就慢慢消失了。就是说,现在专家都在找什么能够够到遗产的级别,全部划出来。比如说南京,有很多重要的建筑被划为历史文化遗产。但事实上,南京有一些建筑也很好,但就因为现在还没有划成遗产,我们把它拆掉了。

  一直这样做的话,再过50年,就会发现,南京的文化、南京的遗产,只能到民国,后面全部就会断掉,城市再发展的东西没有了。所以,每一个年代好的东西,都得选出来,作为文化保护起来。我们现在这种错误倾向非常危险。有的城市说,只讲究唐朝的,要复古,要建,全部按照唐朝来建,不是唐朝的东西就把它全部拿掉。那这个城市就变成了布景,变成了拍三国演义的三国城,拍唐朝戏的布景,而不再是一个城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度保护。比如,明明那个地方有个城墙觉得很好。很好就很好啦,边上就不要再建了。但他一旦觉得这个东西很好、非常重要,就要全部建起来,城墙原来什么样,我们把它全部恢复。全部恢复,老的也不是老,概念完全不一样。我就讲桂林的一个事情,当时真的让我和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两个人非常地痛心。在桂林城西北角有一片城墙,是非常好的一片城墙。然后很多专家去以后,都说这片城墙非常非常的有价值。结果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再去一看,那个城墙变成全新的了。后来我们就问:哎呀,这个城墙你们怎么把它给搞掉了?当地政府回答说,我们没有搞掉,既然专家都说城墙非常重要,我们就把这个城墙给它搞搞新,把它搞得更漂亮!在我看来,这真的是叫“做”!

  还有一种协调,是创新性的协调。全部照古代那样建,那是比较保险的。但是,有的建筑师,尤其是一些大师,他不满足于这个,他是要进行一些创新。比如贝聿铭做的苏州博物馆,它建在苏州的中心区。要建的时候,很多专家反对。我们中青年的一代专家不反对,但是非常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建出一个说是有苏州味,但没有苏州味的建筑,反倒把整个苏州的环境给破坏掉。但是,目前来看,做的还不错。在体量上,严格地融入周边建筑环境当中,在风格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是新的和老的结合的协调。

  要保护也要挖掘和再现

  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再现。我们现在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要去保护,要去和它协调。但是,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有一些是没有物质文化的,是看不到建成的东西的。事实上,很多东西,我们还可以再挖掘挖掘。然而在城市建设中给予再现。但这样一种再现不是去建假古董,而且绝对不能和真古董放在一起。

  另外,我们有些历史文化是可以恢复的。举个例子,我们南京的阅江楼。这个阅江楼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做的。阅江楼,事实上是根据古人的这种描绘建起来的,形成了南京一个新的景点。所以我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而后面加了一个“与利用”,主要就是讲,文化遗产是延续的、有发展的、有生命的,绝对不能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死的一个古董。

  再一个,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我们传统的一些活动。在历史街区,组织一些传统活动,能够让它非常有生命力,非常的吸引人。

  最后我还要讲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遗产全部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或者一种文化企业来做经营。现在有很多这种公司把一个历史街区、名镇承包了,然后作为一个产业,作为一个赢钱盈利的东西去做经营。这样的话,我觉得也是非常危险的。

  (作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