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发现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的过渡形态
目前已知的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核心型,高等核心薄囊蕨类水龙骨目和树蕨目具此类型;另一是基部型,见于其他蕨类基部类群。与基部型相比,核心型叶绿体基因组的反向重复区和大单拷贝区的rpoB-psbZ区(BZ区)发生过复杂的基因组重排,同时它们还丢失了5个相同的tRNA基因。但是,处在这两种类型之间的中间演化类型却一直未被发现。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王艇研究员指导下,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高磊博士等人分别选取核心薄囊蕨的基部类群异型孢子蕨目和其姊妹群海金沙目的代表植物南国田字草和海金沙,测定了它们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序列。随后,他们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南国田字草叶绿体基因组的组织结构与水龙骨目和树蕨目基本一致,都表现为核心型;而海金沙的BZ区基因顺序虽与基部型相同,但反向重复区却与核心型一致,同时也丢失了5个相同的tRNA基因。据此确定,海金沙的叶绿体基因组组织方式代表的是蕨类植物从基部型向核心型演化的过渡形态。
此外,该项研究还对ndhB基因两外显子进化速率的异质性做了分析,首次在基因内水平证明了反向重复区对叶绿体DNA序列进化的限制作用。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昆明植物所建立叶绿体基因组遗传信息获取技术体系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叶绿体基因组学已经成为植物系统基因组学和超级条形码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三个重大突破目标—iFlora研究的重要内容。【详细】
发现两种植物 抛弃叶绿体工作的遗传机能
叶绿体甚至还拥有自己的DNA。而近日发表的两项新研究给植物群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与众不同的植物,它们抛弃了让叶绿体工作的遗传机能。【详细】
华南植物园喀斯特植物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等在广泛野外调查和取样的基础上,重建了报春苣苔属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报道了该属植物100多个物种234个居群的基因组大小和比叶面积,首次报道了56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