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面向城市的未来

2013-07-16 09:00:00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比约定的时间来得早了些,我随便在马岩松的地盘转了转。这一天北京的天气格外晴朗,在东城区板桥南巷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大院里,西面的小楼看上去也就更整洁。马岩松的MAD建筑事务所就在小楼二层,特意留下了上世纪的墙面,没有粉刷,没有装饰,或者说唯一的装饰就是历史的痕迹,与现代风格的办公室相映成趣。透过二楼的窗户,可以看到东侧的办公楼上独独辟出的小阳台,独独开了些花,五颜六色,让人不禁联想,是否是对面邻居的馈赠。

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两栋建筑,被当地称为“梦露大厦”。

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两栋建筑,被当地称为“梦露大厦”。

平潭艺术博物馆借景远山,像是一座随时要游离的岛中之岛

平潭艺术博物馆借景远山,像是一座随时要游离的岛中之岛

不久前,马岩松的“山水城市”展上,二十多件建筑模型和艺术作品展现了一幅未来城市的图景。

不久前,马岩松的“山水城市”展上,二十多件建筑模型和艺术作品展现了一幅未来城市的图景。

  在两层还算宽敞的办公楼里,来来往往的人中,其他肤色的外国人更为多见。2006年,MAD建筑事务所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里中标“梦露大厦”设计,马岩松成为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随后,几乎所有介绍马岩松和MAD的文章,都会提到“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的称号。事实上,在那之后,马岩松和他的设计团队一直都没有间断与国际建筑设计师的交流和切磋,不断在丰富其“高密度城市中的自然”这一理念,直到成长为现在的“山水城市”。让建筑隐藏在环境里,或者成为环境本身,构成一个城市的山水画,最终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家园。一个38岁的设计师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对城市的未来进行着一种因年轻而大胆的尝试。

  身后的玻璃门缓缓打开,站在门后的马岩松,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态度谦和。定睛看他:略微有点胡子茬儿,红色勾边的黑T恤,双肩包,手里拿着本英文书。没有新潮前卫的打扮,如果在街头,你也许以为这是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建筑设计有时候要听听房子自己的意见

  近日,设计权力榜在北京颁奖,诸多获奖项目中既有日本设计师改造的北京大杂院,也有中国学者策展的城市设计档案展览。细细了解这两个项目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设计师、策展人关于城市与设计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届设计权力【详细】

深圳发布建筑设计新规 释放建筑创作空间

  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布了《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修订稿)》(以下简称《规则(修订稿)》)。据悉,《规则(修订稿)》放宽了对公共空间、建筑形体等的管控,以进一步提升【详细】

古希腊建筑设计的七大奇迹

古希腊的七大奇迹是:帕台农神庙、耶皮戴奥斯剧场、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特尔斐、罗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岛、克诺索斯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