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成灾警示城市生态建设重要性
四川盆地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北部、华南南部近日出现明显降雨过程。成都、武汉等城市出现暴雨淹没汽车、吞噬行人的事件,已造成多人受伤甚至死亡。
出现人员伤亡固然是因为灾害的不可抗力,但伤人事件几乎年年上演,如此频繁发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是不是到了该把生态城市观提升到重要位置的时候了。
所谓生态城市观,是城市管理和规划一定要遵循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一定要尊重本地的地形地貌、本土生态环境;一定要多征询环保专家的意见,将城市原生态的呵护放在最高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化解灾难、自我排解、抵御灾害的能力,才能让城市保持在健康状态,才能为市民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事实上,古代人早已做出了表率。以能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的都江堰工程为例,“ 深淘滩、低作堰”;“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做法,都表明都江堰建设中始终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也正是如此,才为此水利建筑工程的长久、安泰、稳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反观我们现在的发展中,毁林开荒、填海造田等征服自然的行为屡见不鲜。很多城市都在腾地建房,越来越多的河道被改造填埋,让位于城市建筑。据了解,水塘在南京已几近绝迹,仅剩的几个小水塘也被圈起来改成公园,成为人工景观,失去了调蓄的功能。城市的湖泊被填平了,一下雨就出现“ 城市海”。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同样如此。积水严重的莲花桥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
城市生态被破坏了,城市自我排解通道堵塞了,自我洁净能力降低了,一场小小的暴雨和灾害,就会给城市带来生命损伤。事实上,在“暴雨害人”事故中,不是灾害严重,而是城市生态的灾害抵御能力太弱;不是防范措施严密与否的问题,而是在生态失衡面前,我们根本就防不胜防。
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保持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摒弃好大喜功、独断专行的“权力审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融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暴雨成灾问题。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粤港澳大湾区拟建设世界级森林城市群
记者从在佛山举办的全省绿委办主任暨部门绿化和森林小镇建设座谈会了解到,广东省将主动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详细】
未来10年 河南规划造林2252万亩
河南省政府在郑州举办了《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评审会,经过审阅、质询和讨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仑、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