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公司BT模式风险浮出水面

2013-08-01 07:56:1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

  如果说此前几年,东方园林的主要客户——各地地方政府的资金仍较宽裕,因而没有造成东方园林的坏账风险,那么当下的形势已经不乐观。

  大岳咨询总监毕志清对记者说,他们在山西的BT项目就因为地方财政的问题变成了坏账。

  他认为,当下政府回款难,一是地方财政困难;另一方面,2008、2009年开始制造的债务问题集中体现。“一般而言,BT项目的建设期在2~3年,回款期在3~8年,大部分情况下,政府从第5年开始集中还本付息,而从2008年到今年,恰好进入了回购期的高峰。”

  政府在从事一些没有经营性收益的市政项目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即为直接贷款,另一种就是BT(建设-移交)融资。政府自身财务吃紧,加之为了引进人才,降低造价,往往采用BT模式来融资。“地方政府对于项目造价控制能力较弱,往往一个亿的项目要用1.1亿才能做出来,用BT的方式就可以做到9000万。这也是政府自身职能决定的,相比微观的项目管理而言,政府更擅长做行业管理,在做一些项目工程的时候,效率较低,因而选择BT模式。”毕志清告诉记者。

  而在园林行业,BT模式是普遍的商业模式。

  “走BT模式的,现在危机都很强,一个是财务状况,一个是这次审计,再加上政府换届,其实这条路是走得很危险的。”一位熟悉园林业务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园林行业的企业或多或少都面临了上述风险——棕榈园林(002431.SZ)的风险在于房产市场的支付;而东方园林走的是政府路线,在前期的拿单、扩张规模上是非常有利的,但短期来讲,资金需求量非常大。棕榈园林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底,其累计了10.7亿的应收账款。

  相较水务等项目而言,以BT模式为主的园林行业的坏账风险体现得更为明显。“园林项目的投资方赚的是施工费和12%~16%的利息,不像一些环保项目,较多采用BOT模式,在建设到移交的中间,要运营20~30年,带有经营性质,政府可以在这过程中还本付息,而且项目本身产生了收益,不用完全从政府口袋里掏。”

  今年6月,审计署在披露36个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时,就曾表态,BT项目的高融资利率“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一般而言,对于投资方来说,非经营性项目的市政项目的收益率控制在12%~16%,低的话也要在10%,较高的则在20%,也就是说,对于政府来说,这12%~16%就是其融资成本。

  而近几年地方政府在基建领域广泛采用BT模式,但BT模式容易导致地方过快投资,导致短期债务一下子增多。“100亿的建设量,分10年投资和分5年投资,还款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毕志清告诉记者,BT模式在早先就已收紧。“我们了解到,除了轨道交通外,包括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行业,已经不允许使用BT模式进行融资了。”

  他认为,尽管未来地方政府在绿化等投资上不会产生较大改变,但此次审计风暴可能会对行业的融资政策作出调整。“肯定要投,但怎样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BT模式容易导致地方过快投资,将来可能会限制这种模式。不论怎样,对企业的影响不会小。”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