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城市热岛效应买单
3.被吞噬的河道
被吞噬的河道,是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另一个祸首。“中国建设的前三十年,最主要的就是填河运动。”刘波说。他是湖南省常德市政府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曾向全国八十多个城市的市长发出过呼吁信,一直提倡“反城市硬化”的理念。
城市水系被人为消亡,已在不少城市上演。在菏泽,昔日曾有的72个坑潭,大部分也已被填平。而在成都,2009年西郊河被“活埋”,当地NGO掀起了河流保卫战。
传统格局中密布河湖水系和湿地的城市,早已变成了一块块不透水的水泥路面。“一些城市硬化率达到80%以上,雨水自然渗透率不足20%。”刘波说,“我们应该建造的是海绵体城市,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紧密结合起来。”
“这很不正常。”周复多说,“一个水潭可能影响不大,但多个水潭,就会形成系统性的影响。”他认为,如果把所有的水潭保留下来,内涝就不会这么严重,热岛也会减缓许多。
北京市气候中心工程师轩春宜曾经研究过城市水体的作用,他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分散型布局还是集中型布局,随着城市水体面积的增加,城市热岛强度均相应减小。比较而言,集中型水体布局的热岛强度要大于分散型水体布局。”
即使是一条狭窄的河道,作用也明显。“至少对河道200米内的建筑有明显的降温作用。”这是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教授黎夏对东莞水系减缓热岛效应的研究发现。
周复多举例说,为了优化环境,城市规划学中本有宜建区、限建区、禁建区之分。而禁建和限建的区域,往往是生态最好的地方,“它们也最吸引地产商的眼光”。
以三面环山的杭州为例,在夏天,过去主要靠从钱塘江方向吹来的东南风带动城市空气对流。也因此,它一直被作为城市规划的通风走廊。但由于钱塘江两岸杭州“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钱塘江沿岸早已布满了高楼大厦。
“这等于在钱塘江两岸建了两座挡风墙,把杭州的东南风挡在了外面。”周复多说,如今的杭州,就像一个大蒸笼:高温闷热,令人窒息。
这也正是目前中国诸多城市的写照。俞孔坚说,城市规划中“局部的单一的小决策”,已带来了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环境破坏。“我们太多地依赖水泥森林的灰色基础设施,排涝、防洪、交通都是独立的、割裂的关系,却不知,最初的自然,本就是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
避免热岛效应的对策:
1.城市色彩
色彩,是一座城市的外观。来自一项研究数据表明:色彩不仅有心理温度,亦有气候温度。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各不相同,其热吸收系数就不同。
对于城中大量建筑而言,不同的色彩不仅有不同的吸热效果,更要看它的反射率,而物质的反射率越高,表面温度就越低。相关研究表明,物质反射率提高0.25,可以使表面温度降低10℃。白色的反射率最高,达到84%,意味着可以使表面温度降低30℃以上。随着色彩纯度提高,反射率也逐渐降低,黑色最低,仅为2.9%。
屋顶变白可以散热,街道同样如此。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研究炎热天气的专家指出,用白色等色调的涂层刷过后,路面能反射多达30%到50%的太阳能量,是普通沥青路面的6到10倍。用颜色较淡的传统路面材料如水泥混凝土铺路,也能取得较理想的反射效果。
根据这一原理,在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地区,为了避免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应当选用浅色调来装饰城市建筑等人工要素,以减少物体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传导。如位于爱琴海边上的希腊雅典,终年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因此城市内建筑多以白色为表皮色彩,自古就享有“白色城邦”的赞誉。与之类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实行了“白色屋顶”行动。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