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进入"烧烤模式" 警示城市建设应多“留白”
编者按:今年,“最热夏天”的来袭让我国许多城市备受煎熬,高温纪录频频被刷新。昔日教科书上的学术名词“热岛”效应,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经历三十年快速城市化后的尴尬现状——在夏天,中国的城市正变成一座座炎热的岛,令人焦躁难安。
今年夏天,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最高级别高温预警。许多城市在轻轻松松打破历史同期气温纪录的同时,也把高温裹挟下的疾病——热射病带给了它的居民。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城市的温度,竟然能够成了危害健康甚至夺人性命的罪魁祸首。昔日教科书上的学术名词“热岛”效应,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经历三十年快速城市化后的尴尬现状——在夏天,中国的城市正变成一座座炎热的岛,令人焦躁难安。
城市为什么越来越热?
立秋虽过,高温依旧。北京虽然没有像一些南方城市那样,受到4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多日“连击”,但连续的晴热天气和闷热高温依旧让人喘不过气来。气象部门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高温天气将继续。
其实,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以前的北京没有这么热。“即便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七八月份,无论白天多热,太阳落山后热浪也会随之退去。”海淀昆玉河畔,一位乘凉的大爷接受采访时说。他表示,过去一到傍晚,在大街小巷都可以感受到带着丝丝凉意的盛夏凉风,带走一天的暑气。在胡同里也随处可见纳凉的人们,享受这份自然的清凉。“近些年城里的自然风消失了,地面一天到晚热浪滚滚。风去了哪里?现在要想凉快点,只能找有水流的地方。”大爷说。
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近年来,屋顶多了,楼体多了,墙体多了,钢筋水泥多了,自然空间少了,自然条件被改造了,自然风在城市少了。“城市中建筑物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加上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较大,排水系统发达,地面蒸发量小,这就引起了‘热岛’效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导师李树华教授说。他指出,城市中建筑物密集只是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诸多因素之一。
那一座座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由于城市中心的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一般来说,城市年均气温会比周围郊区高0.5-2.0摄氏度。”李树华说。他表示,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中小尺度的气象现象,受大尺度天气形势的影响,当天气形势在稳定的高压控制下,气压梯度小,微风或无风,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有下沉逆温时,易产生“热岛”效应。“我国长江中下游沿线副热带高压带导致了重庆、武汉、南京等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他说。
然而,神州大地上矗立的一座座“热岛”仿佛在告诉人们,“热岛”效应不是长江流域的专利。除却气象学因素,城市“热岛”效应更是一起人为的灾难。扩大后的城市人口、建筑总量、能耗、交通方式的改变,无疑都是形成“热岛”效应的砝码。
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之一。除了上文提到的建筑物密集之外,李树华认为,“热岛”效应的成因还有这么几方面:相比植被,城市下垫面中的建筑材料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反射的较少,这就导致城市的温度高于植被更丰富的郊区,形成“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森林、草地、农田组成的下垫面大得多,因此会积聚大量的辐射热,导致城市下垫面的温度远高于郊区,通过长波辐射提供给大气的热量也比郊区多;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空气逆辐射也大于郊区,减少了热量的散失;城市内各种燃烧过程和人类活动会产生热量。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