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何在 城镇化进程加速误入歧途

2013-09-03 08:16:38         来源:搜房网     浏览次数: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教授认为,各地城镇化融资目前资金需求量都很大,而且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都较长,都存在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随着各地债务量增加和土地收益的下降,这种融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急需构筑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各地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烂尾工程泡沫丛生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日趋严格,部分房企正加速向中小城市转移,造成个别城市建设投资巨大,产业空心,市场需求不足,房地产泡沫有扩大蔓延趋势。

  一些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需要为房地产泡沫负责的,不只是开发商,更有地方政府。

  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建设新城新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警示,这些新城新区,大多是采取卖地建房的开发模式,建设一批见效快成果明显的房地产项目,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汲取上一轮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再出现广州金沙洲、北京天通苑之类的巨型睡城带来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粮食安全遭受威胁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企业,一边大范围圈地卖钱,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一边大面积囤地升值,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一些地方在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时存在两种冲动:城镇化、工业化急需空间的发展冲动;土地财政下的“卖地冲动”。这两种冲动直接影响政府土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跑偏”:多占少补,先占后补,占好地补差地等现象突出,同样威胁着土地资源保护。

  “城市像公司,书记是董事长,市长是总经理。”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庄子银教授说,政府主导“驾驭市场”的情况下,城镇化不是“从下到上”地以市场发展为基础进行,而是 “从上到下”地按照领导要求进行,这导致土地不能按照市场方式和价格来配置。“这对于耕地的保护是十分危险的。”

  12个省会城市中,平均每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地级市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这组数据确实有些出人意料。结合当前各地的情况看,“造城”的动作是否用力过猛?

  叶檀:这个大规模的造城其实印证了以前的一个观点——我们现在的城镇化主要是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口的城镇化。在新城造城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新城已经只剩下了空壳,在这个空壳里有一些城市获得新生,另外一些城市成为“鬼城”,留下了沉重的债务,这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巨额压紧债务的负担,对土地财政就更加依赖了。另外一方面,由于在推进新城的过程中,成本比较低,就造成大量追逐GDP和追逐政绩的行为,使得GDP背后的成本被忽略不见,这个对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有非常糟糕的示范效应。最后在大规模的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政府主导,所以它存在普遍的低销现象。

  这波造城之风兴起和信息化战略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央一再强调这一次新兴的城镇化核心一直强调人的城镇化,但是具体到地方政府操作,人就被忽略了,他们一味的追求新城区的规模,忽视了城市对于人口公共服务,这样的造城肯定不是真正的城镇化,那以人为本的理念缺失反映了什么问题?人的城镇化具体应该包涵哪些内容?

  叶檀:人的城镇化之所以缺失,土地的城镇化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机制出现了非常大的失误。土地城镇化可以很快取得政绩,而支出的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的城镇化成本是最高的。因此,大部分人进城以后,需要技术培训、就业机会,以及给予最低的保障,这都是一个城镇非常艰难、非常困难的地方。

  要改变原来的土地城镇化老路,走人的城镇化的新路,起码有一点必须要做到,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必须要开放户籍制度,否则不可能有人的城镇化,通过人的劳动力的自由流转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人的主动选择。

  一些观点认为,二、三线城市因为经济增长潜力减退导致资本外移、人口流出的情况正在日趋明显,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扭转,即使再造一个新城,也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消化功能而成为空城。这也提醒我们,与其在城市建设中一味贪大求洋,不如扎扎实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真正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那么,针对当前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需要什么样的决策、管理机制加以规范和引导和纠偏呢?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