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对生物物种“地毯式”普查

2013-10-11 10:48:00    作者:余志辉     来源: 东方网     浏览次数:

  在这个地球上,与人类共享空气、水和土壤的还有另外一群“邻居”—这个由动物和植物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生物圈不仅构筑着生命的基础,也赋予未来以欣欣向荣的希望。然而,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的行为,正影响着它们的生存,甚至催生出“那些告别的生物”。

  新闻晨报第六届《东滩论坛》将于9月17日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拉开序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那些告别的生物”。作为国内率先由媒体发起的环保论坛,自2008年起《东滩论坛》先后邀请众多气候变化方面的专家、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作为演讲嘉宾,传达环保理念。晨报人希望借此搭建一个环保公益平台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并通过各种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吸引更多人士参与其中。

  此次论坛,我们邀请了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金双,“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环保微电影《迷失的家园》导演乔乔以及本市生态保护志愿者姜龙等三位嘉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话题上展开探讨。

  东方网9月11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一棵水杉,它和生物多样性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在随处可见水杉的今天,你可想过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物种也曾被宣告近乎绝迹?随着环境与气候的改变,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声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提出,并将呵护每一个物种的合理存在作为人们的目标。

  水杉,又曾被称为“东方红衫”,这一物种曾经遍布北温带,却随着气候的变化近乎绝迹。如今,在人类的呵护和推广下,它的足迹再一次走遍世界各地。为我们讲述水杉这一传奇经历的人叫马金双,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植物研究34年。在即将举行的第六届新闻晨报东滩论坛上,他希望通过水杉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经验和观念。

  发现活水杉像发现活恐龙

  马金双与植物打了半辈子交道。因为植物,他曾在美国长期就学,从本科到博士;同样因为植物,他又回到了中国,在上海继续追逐他的梦想。而水杉,正是他这半辈子研究的最多的物种。水杉在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诞生、发展、繁衍、危机中挣扎,又重新焕发生机。

  “水杉出现在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白垩纪,也就是说,它们与恐龙同属一个时代。”说起水杉,马金双滔滔不绝。他介绍,水杉的化石曾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甚至是北极圈出现过,这说明在1亿年前,北极并非冰天雪地的极寒之地,其气候与如今的中国华中地区相似。

  在那个年代,水杉曾经是这个星球上分布最广的植物之一,与恐龙一样,是当之无愧的优胜者。然而,随着又一个冰川时期的到来,地球上的温度急剧下降,冰雪覆盖了大部分地区,丧失了生存环境的水杉,也与恐龙一道,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区域绝迹。

  水杉研究超越国界和政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类都将水杉视为已经灭绝的生物,特别是1941年,日本京都大学讲师三木茂博士建立了水杉的化石属名,更是从学术上判了水杉“死刑”。不过,一批中国学者却获得了珍贵的发现。

  据资料记载,1941年冬,当时的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于铎在去重庆的路上首次发现了一棵似杉非杉,似松非松的稀奇古树,心生怀疑;两年后,当时的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由重庆赴湖北恩施时得知此情后改道寻找此树并采得标本,事后对于该树是否属于水杉与中央大学森林学系郑万钧教授各持己见。

  1946年,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胡先骕对这一发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最终认定这一物种正是被三木茂认为已经灭绝了的水杉。在这期间,郑万钧的助教华敬灿在一次赴磨刀溪的考察过程中,经路人的提示,在利川县水杉坝一带首次发现了水杉原生古树群,这一奇遇令水杉的鉴定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推动,一批又一批的水杉种子由中国寄送到哈佛大学等当时世界一流的学府、研究机构接受鉴定。

  最终,“水杉还活着,在中国!”这一消息传遍了世界,在学术上来说,发现一株活的水杉,无异于发现了一头活的恐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古老物种的命运忽然超越了国界和政治,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保护、研究、引种工作迅速展开,而藏身中国小山沟里的水杉也终于重新迈开了走向世界的脚步。

  植物是动物存在的基础

  如今,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水杉的身影,当人们对此习以为常之时,是否会想起这一古老的物种也曾经濒临灭绝,只在中国的大山深处还有一息尚存?当我们为避免一个物种的消逝而庆幸时,是否也想过还有其它物种也正在濒临灭绝?顺着水杉的故事,马金双将话题引向了生物的命运,尤其是其它濒危物种的命运。

  “植物是动物存在的基础,它们比动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生存能力更强。”马金双说,从已有的完整学术统计数据上看,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3万多种植物,相当于欧洲和北美的总和。其中,有一半左右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尤其是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带来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使我国西南部云贵川等地保有了丰富的动植物种类。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带来的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极大需求,使得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不少特有物种已经难寻踪迹。

  “大囊马兜铃、杏黄兜兰……要我一一列举出来实在是感情上难以接受。”马金双遗憾地表示,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完整的标志。每一个物种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任何一个角色的消失,都有可能引发连锁的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

  沪外来植物种类不断增加

  对于我国的特有植物来说,除了来自于人类的威胁,另一个巨大的威胁则来自入侵植物(指通过自然和人类活动等无意或有意地传播或引入到异域的植物,通过归化自身建立可繁殖的种群,进而影响侵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并造成经济影响或损失)。

  近年来,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经过调查发现,上海的外来植物种类正在不断增加,从原来的279种增加到了367种,保护上海现有生态环境,维持原生植物种类的正常繁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已刻不容缓。据悉,目前上海原生植物共有818种,由于土地利用率极高,单调的植物生活环境与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利用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部分原生植物种类减少。与此同时,从码头、火车站、飞机场而来的外来植物却不断入侵,很容易对当地生态造成危害。例如成片的“一枝黄花”,严重干扰了上海原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

  正对植物物种全方位普查

  为此,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课题组与上海科技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对上海的植物物种进行全方面普查。“这次普查可谓是‘地毯式’搜索,以保证没有漏网之鱼。”马金双介绍,这次普查主要包括两项工作,分别是网格化的植物物种调查和历史标本信息整理。

  网格化的植物物种调查是将上海市行政区范围划分为约350个网格作为地理单元,每个网格长宽各5公里,科研人员对网格内遇到的每一个物种都进行标本采集和数字图像采集,同时记录植物的生存环境、状态、坐标、海拔等信息。

  历史标本信息整理则是通过查询检索全国标本馆馆藏标本,将采集于上海市范围内的标本整理出,并记录其相关信息,现已梳理标本近万份。同时,寻找记载有关上海植物信息的一切资料,追溯上海原生植物变迁、入侵植物动态变化,了解目前的分布现状,完整呈现上海植物的所有信息。

  编写世界首部入侵植物志

  据悉,目前上海科研机构发现的存疑植物(再未采到标本的植物,具体分布地点不详)包括上海黄檀、小茄、蓝雪花、毛打碗花、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小叶婆婆纳、紫萼蝴蝶草、虻眼、野菰、假福王草、甜根子草、细柄草、江南荸荠、矮扁鞘飘佛草、多枝扁莎、红枝柴等。


  “很多人还看不出原生植物减少的危害,但影响是深远的。”马金双说,原生植物与本地生态息息相关,丰富的植物种类不仅能够增加景观多样性、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系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并减少其造成的危害。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马金双与国内各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学者合作,对我国的入侵植物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并于今年8月出版了《中国入侵植物名录》一书,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入侵物种名称、原产地、入侵地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这次调查能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科学管理以及科学普及作一点贡献。”马金双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申报科技部的《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的科研项目,编写世界第一部外来入侵植物志,以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特有物种、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上海浦东足球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正式获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体育评论员姬宇阳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东足球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正式获批,作为上港新主场,浦东足球场是能够满足FIFA国际A级比赛要求的专业足球场,球场固定坐席数为33765个。(图片来自姬宇阳微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