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内涵分析

2013-10-15 07:59:25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类型: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法制保障型城市环境规划。政府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并辅之以法规政策支持。1976年,美国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废弃物回收法》,有半数以上的州也制定了相关法规,还利用直接税收减免和投资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重视、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为生态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项目推动型城市环境规划。通过大气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垃圾处理和居民区生态环境处理项目等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使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大为改观。

  三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统筹协调型城市环境规划。坚持城乡结合的思想,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将城郊建设成原始公园,并将农田和森林以及其他景观融合在田园城市建设中,从而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预防重于应对,规划引领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城市发展的规律,研究特定时期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科学。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管理,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规划中就对环境保护问题予以关注。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城市规划法》,明确提出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八五”期间,城市环境保护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内容。“九五”、“十五”期间,国家相继提出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推动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城市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内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过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这些规划对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布局安排不够全面、深入,管理措施被动、单一,是结果型的、被动的、后置的,而不是事前预防的、主动的、前置的规划。

  正是因为缺乏一个具有发展战略性、区域协调性和空间开发统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顶层设计,造成城市环境管理处于事后、末端、补救的局面。因此,城市环境管理要向前端推进,考虑从源头解决问题,必然要求规划编制从要素处理、综合治理转变到社会管理,从开始重视要素末端,然后到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发展到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社会管理,突出预防重于应对、规划引领管理的思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呼之欲出、应运而生。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