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迁移”,城市空间的艺术冥想
何为“公共艺术对话”
据吴秋龑介绍,公共空间是指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而公共艺术正是这种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此次公共艺术展所强调的“对话”,既在于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对话,也在于公众的“参与”,在于公众与艺术家的对话。
在“微迁移——公共艺术对话展”的展览现场,有相当一部分展品是直接用于互动的,让人感受到无时无刻不在的“对话”氛围。其中有一组作品叫做“触摸空间”,在门廊的顶部垂下一个个音箱似的设备,当游客经过时挥舞手臂,它会根据游客的身形发出不同音色和节奏的乐曲;一组为《姿态云》的装置,通过体感设备捕捉体验者的身体运动状态,再通过投影设备实时投射到墙上,这样就实现了一个极简线条的人体影像与体验者同步“共舞”的效果。自10月1日开展以来,《姿态云》成为了最受游客欢迎的互动装置,甚至吸引了专业的舞蹈家来体验。还有一组《思维空间》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尝试,在一条长长的街上,树立着十多组镜子,这组具有放光折射效果的镜面将经过的游客呈现出奇异的形态,很多游客都用手机将这组照片留存下来。
“对话”也成就了游客像艺术家一样参与创作。在凤凰街上,一件名为《流动》的展品,原本是由彩色麻布包裹的青砖摆成了凤尾的图案,但其开放性的姿态吸引了许多游客加入到集体创作中来,游客根据自己的需要摆放这些“彩砖”,结果《流动》不断变换着形态,目前被摆放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礼盒”。
激活城市艺术冥想
吴秋龑告诉记者,像这一类别的公共艺术展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广场、公园、地铁站等都可能看到这类艺术品。但是在国内,公共艺术往往还被限定在狭小的领域,常常以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而市民欣赏艺术,只有到博物馆、美术馆去,而艺术应当处处体现在生活中。目前,国内从事公共艺术的艺术家非常少,大部分艺术家也缺乏走向大众的意识。
纵观这个展览,艺术家们创作的各个类型的公共艺术品,不但与所在空间构成了和谐的关系,还令游客体验到了艺术享受,达到了作品、环境、人的统一。好的公共艺术让一座城市的艺术魅力无处不在,好的公共艺术在走进大众生活的同时,也赋予了一座城市更多的创造力、思考力和美的感受力。虽然,这个展览只持续到10月底,但它给这个古镇带来的诗意将激活我们更多的艺术冥想。
编辑:zhi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