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反规划”,让城市“自然生长”

2013-10-31 09:23:00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次数:

  在欧洲的一些小城市,他们的“城市名片”也许是一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房子的主人会对建筑的内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但是一直谨守着外形不做改变。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喜欢在建筑的外貌上“洗脸打粉”,内在不做处理。

  在欧洲,一个老教堂要修三百年很正常的,一幅壁画的修复必须要找到原来的材料,原来的那材料是矿物质的、植物的,手工艺人反复去调配,绝对不会用现在的化工原料去做,他要是修不了就会告诉你这地方是修不了,这就是回归原真性的问题。而在国内,用现代材料去做古镇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链,你如果要用原来的材料去做可能更贵,工艺也许已经失传。这里面其实存在着审美的差异、理念的差异、体制的差异。

  其实城市的建设,核心是人,应该以人为本。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错,而城镇化的推进总是面临着经济效益与文化传统保护之间的博弈与平衡,这又衍生出一系列的课题等待破题,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的方式也要转型——不仅要强调规模、速度,更要强调质量、效率。城市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等许多方面,当然经济也很重要。城市建设应该将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而不应该偏重于某一方面。现在我们的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片面地追求快速发展,其他方面没有配套,于是出现很多“城市病”。治疗“城市病”,关键是要“慢”下来。

  抽离了文化,城市就是行尸走肉

  潇湘晨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到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小城镇的建设中来。我们走访的靖港、乔口、热水都是人口非常有限的小集镇,多的人口两三万,少的不到一万。这种微型城镇要避免和大城市一样的命运,走入“万镇一面”的怪圈,有哪些值得尝试的方法和途径?

  魏春雨:对湖南来讲,其实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就是区域因素:湘西、湘中、湘南、湘北,在地理气候各方面都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把湘西的吊脚楼做到湘东去,而平地的合院在湘西也不适宜。第二个因素是地景因素,地景其实是特别影响小城镇风貌的,山地、浅丘、丘陵、湖区、平原,不同的地景因素,它处理的空间形态、建筑造型,是肯定会有差别的。

  第三就是文化和民俗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图腾不一样,服饰不一样,习俗不一样,在小城镇的建设上应该是有所体现的。现在中国是一个大的体系在运转,可以说生活习惯是越来越趋同,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民族的和传统的东西太多了。

  我的意思并不是都要去造古镇,如果要求一个小城镇的建设完全按照传统的历史的东西去造,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做造型很现代的东西,但是完全的“无中生有”肯定是错误的。你可以根据城市的自然生长的一些属性和特点去营造,有的小镇也许是新的交通枢纽,有的是旅游热点,有的商业发达,有的是物流集散中心,像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在沙漠里也可以变得世界闻名,因为它有特点。

  小城镇的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和你的产业结构、空间和交通结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的特色,都有统一的关系。而且应该具备软性的一面,有街巷生活,有城市活力,自组织体系相对完整,新的和旧的有机融合在一些,和谐共生。

  真正好的小城镇,不仅要有特点,还要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潇湘晨报:最后一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城市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的?

  魏春雨:(沉默了半分钟)我觉得,文化几乎是一个城市的全部!城市的功能中,应该蕴含着城市的文化,所以如果抽离了文化,城市就是行尸走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文化内涵不是跟我们的财力物力成正比的,所以它更加的珍贵,它是要积淀和生长,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城市实际上是没有文化的,它只是一堆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

  我可能说得比较绝对,但是现在我所看到的世界名城,大都是文化之都,不管它们是什么,我们能记得住的都是它们的文化。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