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随便抛弃老地名也是"文化强拆"
随着行政区域的合并、社区街道改造合并,一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正在快速消失。据了解,在苏州,1995年,随着一条干将路的建成,沿线就“丢掉”了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朗中里、梗子里、桐桥浜等8条巷弄名;有统计显示,因1980年至2003年的旧城改造,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地名消失了40%;从1984年到2005年,杭州仅上城区就消失里弄360余条;1991年至2000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10月31日《人民日报》)
越来越多的老地名的被无情抛弃和迅速消失,纵然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有关,但关键是一些城市管理者骨子里没有树立对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审美感,没有保护老地名的文化责任感。随意行政有余,科学行政不足,缺少长远的文化眼光,仅仅关注眼前利益,才导致了抛弃老地名的冲动和鲁莽行为。
人文积淀下来的老地名,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凝聚着当地群众的归属感。随意更换老地名,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强拆”。原河北省完县,本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竟因投资商认为“完”是“完蛋”之意,被更名为顺平县。又如湖北荆州,1994年与沙市市和江陵县合并后,改名荆沙市。然而改名之举不仅让本地民众不满,也令众多慕“大意失荆州”之名前来的外地游客迷惑,两年后,有关方面只好宣布恢复“荆州”。
老地名不仅是过去岁月一个地理坐标,也是一种区域的历史记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地域的命名,不是小事。要保护濒危地名,尤其是对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的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确需更名时,要通过专家严格论证,注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世界上,老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据悉,苏州实行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于2012年正式启动《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编纂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1600条老地名的收集,下一步就要进行评审报批,预计首批列入名录的地名有800条左右。经市政府批准的《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的地名,在用的,一般不得更名;消亡的,除作为历史地名存史外,应尽量使其复活。
在新地名设计中应当优先使用历史地名,从严控制历史地名的更名与注销。难以直接使用的历史地名可以通过雅化的办法加以利用。以坟为例,北京周边遍布坟名,减少坟名更符合今人的心理,但一些重要的坟地名则不应更改,如城东的八王坟和城西的公主坟等。为此,民政部将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实施地名规划,完善并严格执行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制度,切实避免随意命名更名的现象,确保地名命名更具科学性。
经过长期积淀的老地名是超越时空的,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等文化内涵,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缩影,折射着城市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之一。老地名就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那些有着丰富人文沉淀和优美传说的老地名,是历史留给城市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同时默默地讲述着城市的往事。通过老地名,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城市,同时一个没有老街巷的城市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在老地名的历史典故中,几乎随便挑出一条小街,它的历史都是不容忽视的。条条老街就像是武林大会上的侠客一样,每个貌似平凡的侠客背后都有着难以言说的传奇,并身怀绝技。一个个老街名的背后,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
老地名不单单是代表着一处方位,它的背后还有着众多的歌谣、故事、典故,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一座城市里,新街道、新小区、新地名的不断涌现,是一座城市保持活力的象征,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标签。但是,在一座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老城市,不能没有承载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地名符号,这些地名符号不单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也是这座城市的未来所在。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