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懂得中华营造的智慧
传统营造是建立在对自然尊重基础上的,所以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现代营造中的不少做法是建立在蔑视自然基础上的,所以使当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四伏。
“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以国家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形式在“爱课程网”上面世了。谈建筑,自然属于工科,解文化,又属于文科,于是决定了这门课程因为跨学科而具有难度。作为主讲人,我并没太在意这些,而更加看重这门课对当下建筑乃至城市建设的中国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建筑在各种人造产品中尺度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于是,在人造空间中,建筑的雅与俗、美与丑,具有一锤定乾坤的作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有目共睹,也争议不断,其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雷同的高层建筑密集排列,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千篇一律,很像各种建筑产品的堆积场。在文化的语境中,那些带有历史气息的空间才可能使人产生“家园感”。于是,挖掘整理中华建筑中蕴含的丰富智慧,用以指导今天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增加城市的本土色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营造智慧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成典籍资料,也以空间的形式隐藏于古建遗址,浩如烟海,分布极广,整理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凭着平日里的积累,我比较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参考。
首先,古人关心建筑的意义,今人看重建筑的价值。《宅经》是最能反映古人建筑思想的著作,其中的“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道出了古人将“宅”视为天地之所,人性之家的看法。既然建筑是天伦与人伦的集合之地,那么,不管是选址建造,还是材料工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今人则更看重建筑的当下效果,从所谓的政绩工程,到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那些救急解困的“安居工程”,无不以刀下见菜、立竿见影为旨归。
其次,古人将建筑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今人将建筑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在古人眼中,“吉宅”的标准是,“以形势为身体”,人、房子、自然交相融合,浑然一体,成为承载生命的场所。在今人眼中,房子的商品属性显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不要说当年靠“炒房”富了一批人,土地出卖和房地产业税收至今仍是不少地区的经济支柱。
再次,古人搞建筑讲究的是量力而为,今人搞建筑讲究的是人定胜天。《周易》中“先天而天佛为,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古人从事建筑营造的基本依据,演化成古人以自然为尊的建筑态度,也实际地指导着古人的建设思路与方法,为传统建筑划定了一个“度”。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高层建筑,不仅打破了中国历史上高层构筑物不住人的纪录,而且还在高度上一再刷新纪录。我国2005年将10层以上的建筑视为高层,现如今,30多层的住宅和几百米的超高建筑已十分普遍。“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当今建筑界的“经典总结”。
凡此种种,使我们的城市确实洋气了,可中华建筑的走向被改写。不过,在满足了求新尝鲜心理之后,人们又有了以下发现: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详细】
中国建筑要追求服务于人
近日,他坐在记者面前,温文尔雅,语气略微激动:“这次获颁梁思成建筑奖,是鞭策和激励我在建筑行业继续做出好作品。现在,国内的建筑很多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部功能。但我觉得,未来建筑就应该服务于人。”【详细】
盘点中国12大奇葩建筑 让你无法Hold住风格
盘点中国12大奇葩建筑 让你无法Hold住的建筑风格【详细】
建筑:“此地人”的文化生态场景
城市建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景观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建筑,怎样体现既往与当今、时代与地域的关系?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生态演进的重要思考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