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懂得中华营造的智慧
2013-11-07 07:59:03 来源:瞭望 浏览次数:
失去了意义的建筑给人的印象仅仅是个躯壳。跨世纪前后,一些城市建造了不少高造价、大体量、全功能的建筑,被业内简称为“高大全”。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些建筑仍然以“大裤衩”、“顶个球”等戏言呼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也出现过建设高潮,标志性的“十大建筑”尽管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浓郁的民族色彩使这些建筑给当时的人以亲切,让今天的人肃然起敬。建筑需要花钱,更需要内涵,缺乏内涵的建造,成本再高也难免浅薄,换不来尊重。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占有商品是资本积累时期的通行做法。当建筑成为商品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占有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从一般市民通过住房面积大小显示经济实力,到商人囤积房产倒买倒卖,再到利用权力侵占,都是建筑性质质变的结果。当占有房子和占有金条相提并论的时候,无疑会极大地刺激人们的贪欲。当前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房子比人多,人却买不起房子”的怪现象,就是房产性质畸变之后,导致整个产业泡沫化的结果。
生态学认为,事物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适度”,超过极限就会走向灭亡。癌细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限膨胀而超过了肌体的承受力。当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做法,以及今天不顾城市“极限”的建设思路,走的就是癌细胞的路子。前者成为了历史性的荒唐,后者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能源紧张,实际地降低着城市的整体质量。
指望一门课来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却告诉我们,要想解决当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开传统营造智慧是万万不能的。理由很简单,传统营造是建立在对自然尊重基础上的,所以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现代营造中的不少做法是建立在蔑视自然基础上的,所以使当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四伏。拿出普及科学的精神来普及中华营造智慧,实在是建筑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愿“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良好的开启。
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