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地域: 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

2013-11-18 09:04:00         来源:《风景园林》杂志     浏览次数:

  风景园林学科在景观形式的多样拓展上,有着非常的意义。地域是关键的,当下的乡村景观营建,仍应回归到“地域景观”的讨论。我国的地域景观研究起步于20世纪后期,学者已经注意到我国的特色,甚至地区间的差异。“地域”景观的讨论也在变得更为细致,如华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省-市-县区域、流域、经济圈等等,而分区内的特色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多。但对于具体乡村而言,区域景观与自身个体的关系较少被讨论。这也便导致了在具体乡村建设中,形式语言的困境。面对这一问题,如何提炼与汲取这种地域特征,其本身既需要立足于宏观区域环境的讨论;亦需要在具体乡村尺度展开细化的差异性分析。

  通常来讲,自然山水为主,少有人改造与建设的自然环境;以农作生产为主的农业景观;以居住生活为主的村落景观,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有交错,共同形成一个村庄的乡村景观。三者不同的组成比例与结构关系是其地域特征的具体呈现之一。从尺度上来看,这些特征在行政市的范围中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以桂林三村为例,崇林、古板、旧县,由于地形基础、山地土壤,民族、民系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营建逻辑、村庄结构以及造型特征(图02)。这便表明,乡村景观的地域特征讨论,需要在具体村庄尺度的方面进行细化。

  但这种细化,不表示乡村景观的地域细化应当忽略区域共性。针对于一个地区,相似的气候、生产方式、自然山水基础,奠定了地区整体景观品质。村庄肌理、地物类型、季相变化会在这一层面成为乡村景观呈现的主要内容。如,在珠三角核心区,岭南水乡占有了非常大的比例,由珠江及其支系河涌的水道网络形成了大区域的重要肌理。果基鱼塘、果基河涌等形式是区域内的重要景观特质。地区内的村庄之间在组织起大区特征的同时,亦有着自己具体的组织过程。个体村庄地域差异性的理性判断,应是在大区的基础上由细致化的实体组成带来的。如,村落景观的呈现,由于建筑单体造型材料、建筑空间及院落组合、建筑造型材料、建筑群肌理产生了不同的聚落呈现(图03-05)。而农业景观则由于其作物、种植结构、土地所有、轮作制度与地形改造方式形成了变化中的田园景象(图06-08)。自然环境在中小尺度,由于山水结构关系、微地形变化、自然季相气候形成了村庄景观基调(图09-11)。

  而要进一步理解乡村景观形式,LA中“营造”是其关键词。它是支持乡村景观地域拓展的基本。它以材料及其营造技艺、生产方式、民俗活动等,支撑起景观形式的存在。在乡村景观的转向中,风景园林专业下的地域景观“营造”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地域景观研究在为营造提供形式参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乡村景观营建体系,提供乡村景观营造地域问题的解决线索。而针对于研究的对象与思路,既需要由大向小的区域乡村景观分析,亦应包括由个体向片区的具体形态与景观营建体系建构。借由多向尺度研究的支撑,实现对于地区内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诠释(图12)。

  5 小结:立足时代与深化地域

  近代,陈植先生谈起造园学科建立,认为综合海外相关建设理念,存留传统造园文化,创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当时学科专业问题的重点。而当下,伴随着社会变迁、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新问题下学科内涵也开始不断拓展。风景园林学科日趋成熟的这一过程,“时代”决定了其角色与工作的重点,“地域”则时刻保持着景观营造对于建立人地联系的坚持。乡村景观营造的地域延续将是未来学科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立足时代,有助于获得解决乡村景观困惑的方向。更细化的地域差异性研究与营造,则是乡村景观未来的重点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具体地区与营建过程中,尊重、维续大区域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乡村间或城乡关系的协调,乡村自身内部的村落结构与景观的理性呈现。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