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珍视古建筑的"断臂"之美

2013-11-25 07:48:14    作者:赵玉洁     来源:中华建筑报     浏览次数:

  据近日外媒报道,意大利比萨斜塔终于止住了倾斜趋势,该塔的倾斜幅度在2001-2013年间,减少了2.5厘米。事实上,为拯救这座标志性建筑,意大利政府曾于1990年关闭斜塔,斥资2500万英镑开始修复工程,包括加固地基和抽走地下水,并以钢缆支撑塔身。该修复工程于2001年完成,斜塔当时立刻变直近38厘米。

  比萨斜塔令人神往之处就在于其倾斜之美,虽然“扶正纠偏”对保护斜塔有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斜塔的魅力。无独有偶,在中国辽宁省西南部的绥中县,有一座比比萨斜塔还斜的前卫歪塔,曾因塔身倾斜12度闻名于世,堪称世界第一斜塔。前卫歪塔分三级呈八角形,在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两次纠偏和修缮工作后,塔身各级都有修复的痕迹,底部已经不再是几年前塔基缺失的样子,用于支撑塔身倾斜一侧的铁杠也被撤下。原来砖刻花纹、狮子头等图案的塔身缺失部分,已经被青砖填补上,远看较为完整,但颜色上差异较大。旧砖呈土黄色,新砖略显青灰色。从图案上看区别更大,旧砖刀法精湛,线条极其清晰。新砖就是平切面,无任何图案。失去沧桑感和古朴滋味的前卫歪塔令很多慕名前来的游客失望而归。

  文物建筑修复最忌讳的就是“修旧如新”,前卫歪塔历史底蕴丰厚,而且它的特色就是倾斜,还有那些没有破损的老青砖,既然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风雨,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呢?如果硬是将本来很古朴的建筑扶正和修缮一新,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特色和神韵,这就好比维纳斯的断臂尽管显得不完美却不能接续一样。

  在我国,大部分的古建筑都是木构建筑,用材的制约使得我们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往往走中庸路线。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一种新与旧的调和,既能看出修缮过程中的时代痕迹,又要努力恢复原有的风貌,这里有一个分寸感的把握问题。“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古建筑修复工作定下的两大原则。对古建筑应当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修旧如旧”,而不是焕然一新。这些说法具体到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法规中,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

  据此,各种古建筑在修缮之前,首先要有明确定位。为什么要搞大修?欲达到何种效果?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在正式动工之前,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调查收集历史资料、数据图谱,考据建筑物的旧观原貌。定位时要把握清楚建筑前后功能上的转变,哪些原有功能可以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

  政府出资对老建筑进行修缮,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失控。很多老建筑(包括具有文物身份的建筑)都在这种修缮中丢失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变成假古董,一如绥中县的前卫歪塔。

  我国尽管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大国,但历经战乱和建设性破坏,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已为数不多。保护好这些最为直观、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在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越来越多,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成为一个趋势。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详细】

修复生态后潜江返湾湖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3月6日从潜江市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获悉,去年至今,湿地公园面积从8000亩扩展至1.2万亩,增长了50%。【详细】

试点一周年 三江源国家公园雏形初显

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一年有余,各园区亮点纷呈,官方提出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