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为实 伪文化产业园繁荣背后藏隐忧

2013-11-25 08:02:45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根据权威解释,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资本市场的企业群体或事业群体。它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叫做文化产业园。

  “现在很多运营商其实都是在借文化产业园的名义圈地,完全没有产业集聚,更多的像是在建文化交流中心。”陈少峰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一定要有产业集聚度,并能产生规模效益,同时还需要有较好的成长性,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链。

  “政府层面其实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政策,但在文化产业园实际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成为促进其发展的助力。有的是运营商急于求成,有的是政府干预太多,现在比较成功的是北京石景山数字娱乐基地和雍和宫文化产业园,这两个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集聚度比较高,比较成功。”陈少峰说。

  他认为,文化产业园绝不仅仅是开几家店、卖卖文房四宝这么简单。目前我们很多文化产业园只能称为“文化一条街”。如一些画家村,虽然聚集了一批艺术家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却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值,没有形成产业,更无法形成集聚,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

  “在全国许多地方,一说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圈地、搞文化产业园或创意孵化基地。但所谓发展文化产业园经常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就是在用便宜的价格圈地盖楼。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发展文化旅游,但最终项目中与文化有关的就只有几个雕塑,剩下的地要么盖豪华酒店,要么建高尔夫球场,与真正的文化产业完全是两码事。”对此,陈少峰深表担忧。

  文化产业园何时回归本源

  中投顾问前不久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按照文化产业园区位依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以大学为区位依附;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其核心都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面的确需要房地产商的参与,但它们只是建设物理空间,而不是主导,更多的是充当基础设施建设的角色。”陈少峰说。

  他认为,当前过度繁荣且已经失控的文化产业园需要尽快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机制,避免文化产业园的地产化;其次,应该重新定位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最后,还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少一些“慕名而来”的投机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所谓文化企业投资动机不纯,表面上说是要投资某某文化产业园区,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用政策低价拿地。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起来后,就把房子出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来赚取房租,租户中有的根本和文化产业没有一点关系。”陈少峰表示,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文化产业园区这块牌子,很少去追究园区建成后实际是在做什么,导致这些投机企业“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做地产生意”的伎俩屡屡得逞。

  “文化产业园需要重新评估、规划和提升。每一个文化产业园的设立和建设,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需要有核心资源的获取,这样才能够保证产业园的稳定性发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从而有助于打造统一的产业链。”陈少峰强调。

  以陈少峰策划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后改为东郊记忆)为例,它的三个核心资源实际上便是中国移动的三个核心资源:第一,它是中国最大的音乐企业;第二,它有中国最大的音乐平台;第三,它有最大的明星资源,这些资源都是中国移动本身的资源。如果按照产业链来打造,就比较容易成功。

  除此之外,陈少峰还建议,要想降低伪文化产业园的比例,还需政府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文化产业园对地方政府政绩有较大影响,文化产业园建立一般以政府为主导。这样一来,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数文化产业园行政色彩过浓,虽然可以获得较多政策红利,但是难以与市场紧密契合,不利于产业园稳健发展。鉴于此,政府应该提高企业积极性,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使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真正主体。”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