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规划城市”有效推进城镇化
2013-12-18 08:38: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
“经营城市”的城镇化模式走不下去了,不仅城镇化的源头土地已经没有多少新增空间,以土地来撬动的债务规模已经“冲顶”,而且由于劳动人口减少、产能过剩、外需空间被压缩、生态环境脆弱,以出口导向的工业化红利日显衰竭。在当前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主体)、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人口向城市集中)、收入和分配结构(边际消费倾向低但收入差距大)的背景下,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过渡是必然的,而城镇化则是最大的内需。启动这个内需必须让进城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本次会议将“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并放在城镇化六项任务之首,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要切实解决“人往哪去”的问题,“钱”和“地”是首要的问题。未来地方政府要降杠杆,而市政债和房产税涉及到体制和法律等层面的制约,即使是在中期内也难当大任,人口流入集中的大城市新增土地资源也接近枯竭。同时,城镇化的投入要充实社会保障、基建投资、住房保障等,绝大多数是补“欠账式”的,短期内回流资金不会很乐观。
在空间上,过去城镇化表现为城市边缘的单维度扩展,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政府直接配置形成的,基本没有空间上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规划痕迹。现在纠正这种错误,首先就需要将低效的工业用地向居住和商业用地转换,中国制造业降产能和升级转型时代的到来也是驱动因素。其次,政府要基于常住人口规划公共配套,增加单位公共服务配套的辐射人口,强化交通、物流等公共配套对生产和生活的连接功能,开展城市中心区融合生产和生活、居住、出行、工作和休闲等在内的立体城市规划。再次,通过“土地换规划(公共配套)”、溢价共享和成本共担的形式,将城市边缘集体土地和小产权房纳入城市房地产体系,并通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等规划来发展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最后,轨道交通的网格化和与外围城市(镇)的连接,不仅让城市外围的土地可利用和价值提升,而且让土地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产生了土地重整的需要,例如与土地价值无关的物业,如学校、政府机构、医院等可以迁到中心区外,腾挪出来的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通过重新规划城市,不仅腾挪出大量可用的土地,而且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效率(覆盖面扩大、单位成本降低、供给实现规模化)得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人口流入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后为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增长而成本降低,消费也在快速增长,不仅解决了中短期内城镇化的资金需求,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有效推进,未来城市长久税源将得到培育。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