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必须基于生态的考验
2013-12-18 08:45:08 来源:中华建筑报 浏览次数:
不同的生态美学观
当然,“城市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安全的,人身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比如说伦敦,伦敦城市初步发展的时候,方圆大概不到两平方公里,除了皇家的庄园,没有别的东西,这就是为了防卫。生产恰恰也就都放在了农村,农村是为了生产,城市仅仅是为了防卫。”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临安院长有着自己的看法,文艺复兴以后,伦敦的城市不断发展,现在可以发现,这些空间实际上都是为了生活,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生产。其实北京也是这样,大部分的城市空间都是为了创造价值,为了推动社会,为了增长经验。那么,生活空间的要素在哪儿?然而,在农村,如今又提出城镇化,我们究竟是要干什么呢?是要最大限度的增长人们为了生活所需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因素给人带来的愉悦,给人带来的欢乐,而把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因素降低,比如减少工时,减少工作强度,减少工作中间的环节,甚至来回跑路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发挥生活环境中的那些因素,这样才是一个城市。而不是楼多高,车多快。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生态审美观,只有正确的应用在实践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智慧城市。的确,生态如今成了最昂贵,花费最大的生活因素之一,这是一种悲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城市也就是把古人最不值钱,最不值得一提的生活因素,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城市当中。
对此,伊凡·哈伯也有着不太一样的观点,他说:“实际上城市有更多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其指的是公共的一些城市空间,经过一些人为的方式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可能在乡村,有自然的环境,有更好的空气,但是这样的环境没有经过城市化这样一个过程,肯定不会融入到现代城市当中。”
另外,从设计方法学上探讨智慧城市的生态美学观的话,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韩林飞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在巴黎,于传统历史环境当中存在着非常技术化的建筑,但曾经这在巴黎市民当中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实,这件事的发生也证实了建筑的传承,技术门派的传承和传统材料演进方面的同一性的融合问题。同时,现在英国在工业化方面实现了工业化建筑美学的一个提升,英国流行的一些设计,技术美学是完全为人的舒适提供服务的,这也正说明了,如今的建筑美学已经从技术转向了生态,朝着用技术得到最大的生态和可持续的延续这个方向而转变,那么从设计方法上来说,“我觉得传统的欧式建筑很封闭,但却很厚重,已经变成了现在工业革命以来的建筑材料,通透、阳光,把城市与人结合起来,将技术力量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正是代表了人类很强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即可对抗能源损耗,对抗人口的增长,对抗地球资源萎缩,上升到技术的高度,就可以被看成是生态的革命。”
生态与智慧都不可或缺
当然,对于智慧城市的真正含义来说,其的确是要经得起生态的考验,但更要与智能技术完美结合,也就是说,生态与智慧二者不可或缺。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张路峰教授也认为,反观国内的一些建筑师,他们在做设计规划的时候总是爱反着做,认为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觉得我们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太弱,从而回到了民间或业余的态度上来。其实通过实践,“让我认识到,这不一定是技术的错误,是我们做的真是不够好,只要坚持做,相信就能够达到目的。早年的美国,做过很多关于预制装备快速生产的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后来由于局势的变化,现在有所停滞,目前韩国的一些项目,也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夭折了,针对生态与技术的工业化也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在中国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有没有必要继续探讨工业化的这种预制建造?”
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伊凡·哈伯也给出了答案,同时,也给中国的生态和技术的应用方面提供了一些借鉴,他说:“对于工厂预制,即工厂化的一个方法来讲,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优质的快速,其关键就在于精确性。现在如果要做一个相对更高端的项目,其对精确性和经济条件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工厂的角度来说,在工厂里面做好预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对于品质和精度把握很精准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工厂化,其实可能更多地会在住宅方面得到应用,甚至大批量的应用。”当这种节约各种成本的预制技术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时,也正说明了生态与技术两者同时存在的重要性。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