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引风驱霾"不靠谱
留出自然风道有利于城市宜居,人为开辟“城市风道”却不会对驱霾有什么用武之地。尽早走出“十面霾伏”,还是要靠扎扎实实的治污与减排。
前不久,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大面积灰霾污染,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最糟糕的“严重污染”级别。造成这次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一个原因,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
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如今时常出现。对此,有的城市规划、环保等部门开展研究项目,希望建“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空气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
引风驱霾、风吹霾散,这一设想看起来很美,实际效果却让人怀疑。
秋冬季节不利气象条件发生时,一定是少风甚至根本无风的,“城市风道”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今年12月初灰霾天气席卷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东北地区,不仅城市被灰霾笼罩,一些原本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也不能幸免,这说明有没有风道,对无孔不入的PM2.5来说差别不大。在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面前,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留出自然风道,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宜居,是必要的。但为了驱散灰霾而在城市建成区开辟人工风道,不仅用处不大,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针对严重的灰霾、糟糕的空气,有很多研究比“引风驱霾”更为现实,更为迫切。比如,污染“元凶”到底在哪?在最近遭遇严重灰霾的南方很多城市,对首要污染物PM2.5的具体来源和比例,缺乏基础研究和数据。北京市的官员和科研人员经常介绍,北京PM2.5的组成中,22%来自机动车,17%来自燃煤,16%是扬尘排放,24.5%是来自外地,对这些数字,也有人提出疑问,还存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必要。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煤炭等能源消耗超计划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过快,环境监管力度不足,违法排污屡禁不止——这是导致灰霾频袭、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不利气象条件难以改变,今后还会一再发生,尽早走出“十面霾伏”,不能指望风刮,还是要靠扎扎实实的治污与减排。
驱散灰霾,需要建立完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生态环保规章制度,不过显然还很不完善,难以适应严峻的环境形势。例如,环保领域一直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症结,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中,应着重解决这一难题,让违法排污者得不偿失,不敢以身试法。
在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让这些制度“落地生根”也非常重要。今年以来,国务院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划定“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40亿吨标准煤”的红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公布并实施;环境保护部和公安部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大”。以抓铁有痕的力度,把这些制度、措施切实落到实处,让生态文明清风劲吹,我们头顶的蓝天才会越来越多,呼吸才会越来越畅快,美丽中国才会早日到来。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部署,充分发挥环境标准体系对于陕西省经济产业的引导作用及其对于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6月4日上午,陕西省环保厅、省质监局联合召开陕西【详细】
GIS、RS和气象大数据的城市风道规划研究
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同行,大家好!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有机会同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下我们前期做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希望能更智慧的解决城市发展与智能的关系,目前还没做到;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帮助我们理解自然规律,如何使城市更聪明、更低碳的跟大自然融合。【详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解读《“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6年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