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生态补偿亟待立法
《光明日报》“科技天地”版12月9日刊登的《“生态补偿”之路如何走?》(原文)读后很有感触。文中说"生态补偿"试图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用经济手段为主的手段来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笔者认为,仅靠经济手段还远远不够,还应通过法律手段来作一规范和保障,以调整利益关系和推进生态补偿。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今年3月26日至4月2日,全国人大环资委专题调研组赴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较早的江西省,为国家制定出台专门的生态补偿法进行调研。可见,生态补偿立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生态补偿立法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原文说“我国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缺乏、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为: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补偿资金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考核体系。这就是生态补偿立法的渊源和本意。
生态补偿立法应当区别规范各种不同的资源补偿方式。当前之所以出现生态补偿难以落实到位,很大原因在于相关规范过于笼统模糊。应将生态补偿明确界定在土地、水流、森林、草原、矿产和大气等类别,实行科学、严格、明确和平衡的法制规范。
生态补偿立法应当鼓励各地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相应制度。比如应尽快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上游地区高污企业环保责任。由于国家在生态补偿上投入有限,必须建立“谁污染谁埋单”的地区约束。只有强调地域特点,才能使生态立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总之,只有加快生态补偿立法步伐,使生态补偿有法可依,再配合原文提出的“自然保护地友好产品增值体系”等政府或民间的相关经济手段,才能使生态补偿这一国际通行的环境治理方式得以有效落实,并逐步取得实效。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开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今年9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公布之后,对国家公园定位和作用的进一步明确,指明了我国未来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详细】
环保部:各地查处逾7000个自然保护区问题
七部门将成立10个联合巡查组查31省区重点问题问责情况【详细】
宁夏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涉森林草原等七大领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日前出台《关于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自治区空间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将在森林、草原、湿地等七大重要生态领域,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