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的中国城墙:从防御工事变为美学景观

2014-01-03 08:51:00    作者:田波澜     来源:早报     浏览次数:

  初印象: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

  马可·波罗被誉为第一个将中国用文字展现给西方世界的人,他笔下是这样描写汗八里大汗皇宫城墙的:

  “……在这个广场内还有一个广场,它四周的城墙极厚,高二十五英尺,城垛和矮墙全是白色的。这广场周长四英里,每边长一英里,和上述的广场一样,南北各有三座门,场中也同样建有八个建筑物,作为皇帝藏衣之用……这里青草茂盛,草场上的每条小径都有砖石铺面,比草场地面高出三英尺,使得污泥雨水不至于积成水坑,而只是向两旁流,用来滋润草木。”

  陶飞亚说,除了城墙的形制、功能外,马可·波罗还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史实,即元朝当局曾经下令拆毁各地的城墙,以削弱被征服地区民众的抵抗。

  16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Mendoza)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中,引用了船长阿尔蒂埃达(Artieda)在致西班牙国王书中对中国城墙的描述:

  “中国城墙坚固,外面围以深壕(情况紧急时可放满河水),城门上架着大炮,中国人认为这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城墙上,长官率士兵日夜守卫。如不得到城市最高当局的批准,任何外国人是无法靠近该城的。”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较为幸运,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入城居住的权限,在南昌城墙内的衙门附近买下一幢房子。

  在《中国札记》中,利玛窦这样描述中国城市与城墙:

  “……他们的城市大多建在河畔,可通航,城市四角有壕堑,使城市变得十分坚固,不仅城市,连镇子都有高而坚实的石墙围绕,高有一寻,其余的墙都是用砖,但坚实到用锄都很难打碎。一些城市有很宽的城墙,四人或六人可以在上面并排而行,墙有很多堡垒和楼塔,彼此相隔不远,有城垛和宽廊,他们的总督多次去消遣,饱览山川和芬芳的田野……”

  “但是在赞叹城墙的宏伟之后,他也注意到了中国城墙特殊的文化与政治意义。”陶飞亚说,“利玛窦注意到,朝廷对皇族极度防范,生怕他们造反,太子以外的皇子只许居住在外地,不得入京,中国的城门夜间都得上锁,修筑城墙似乎是防自己人而不是异族,而欧洲人修筑城墙则主要是防异族入侵,并不是为防本国人暴乱。”

  细致的笔触:前近代时期的探险者

  18世纪末,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1792年到1794年间,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参见乾隆,这个庞大的英国使团,肩负着对大清帝国进行全面考察的使命,行程路线分布较广,途中兴致盎然,留下了更多关于城墙的记录。

  “他们甚至对长城青色的墙砖是经过窑火烧制而成,还是仅仅在太阳下晒制而成,进行了研究。”陶飞亚如此评论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对城墙的记录,“长城自古就是重要景点,但连墙砖都被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这大概是第一次。”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