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京津城市病出路:需周边中小城市配合

2014-01-22 14:37:24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浏览次数:


  河北的奋争与努力

  对于京津冀区域合作,河北一直处于“渴求”状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消除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河北省一直在积极对接京津谋求发展,但是始终未能见到大的实效。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京津冀各方就签订过框架协议,共同达成过“廊坊共识”,有过合作备忘录,形成了“会谈纪要”,但都未见明显动作。

  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就提出“首都圈”设想。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正式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

  之后,官方、学界围绕北京及周边发展又提出多种构想。比如,两院院士吴良镛2001年提出“大北京”规划。天津有学者倡导设立京津两个特区,特区之上再设副国级大区。

  清华大学区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曾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协调机构来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利益纠葛及体制障碍。”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启动编制,至今成为最难编制的规划。2010年9月份,河北省将“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为环京经济特区,以及京津冀区域合作战略平台。2011年,随着“首都经济圈”写入“十二五规划”,媒体先后报道规划有望2013年年底出台。

  时至今日,上述相关规划均未出台。但是,从上述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一直非常积极。在脉络的深层里也能发现,现实面前京津冀三地其实都拖不起。

  河北虽有地理上环京津的独特优势,却陷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实劣势。更为尴尬之处在于,河北自身的经济中心城市不明确,也曾经没有把握住沿海优势,被喻为“没心没肺”。

  北京被“摊成了大饼”,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可承受之重,比如交通、环境压力,以及城市承载力等,都需通过转移到周边来缓解。海洋对经济愈发重要,天津却未能送北京出海,河北省秦、唐沿海则作用不彰,北京为寻找出海口曾费尽心思。

  在数十年的京津城际竞争中,天津曾萎靡式微。时过境迁,如今天津羽翼渐丰,土地、港口等资源禀赋优越。但是天津要完成“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势必需要与京冀紧密协作。

  文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特大城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北京解决不了,天津也解决不了,需要周边的中小城市对它进行配合。”

  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城市规划先驱即已认识到,解决城市问题不能局限在狭小的城市范围之内,必须把城市与区域联合起来。美国学者芒福德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同时指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这些理论对国内大城市寻求从区域层面,来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于是,城市群发展被越来越重视。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据杨保军透露,中央相关财经主管部门刚委托学界做完一个关于城市群发展的课题。实际调查和理论推导下来发现,一段时间内人口还是会往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病”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学界提出的策略就是,由过去点上的集中走向面上的有机疏散。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城市群?就是为了突破城市界限,实现各方面一体化发展。城市群里某个城市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城市群层面解决。”

  文辉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发展城市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行政区划和市场壁垒,让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群里自由流动。”

  环京津城市的机遇

  文辉认为发展城市群对中小城市更为有利,因为大小城市有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果是,这将进一步给河北环京津城市发展带来利好。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