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镇化:德国克服"城市病"推进"再城镇化"

2014-01-23 09:35:42    作者:黄发红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开栏的话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其他一些国家也都经历了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它们遇到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中有没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国外城镇化系列报道,期望以此提供一个了解国外城镇化的窗口。


  近年来,德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迁往以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科隆、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地区。据2012年柏林市城市规划局统计,2011年柏林人口约为350万。规划局预计,到2015年,柏林市人口将达360多万。而在这期间,德国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

  “过去5至10年,再城镇化的趋势在德国非常明显。”德国城市研究所所长马丁·苏·奈登告诉本报记者,“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促使人们做出这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70年代城镇化高峰时,环境交通恶化曾使人们逃离城市,到周边寻觅清静

  相比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德国人现在重新涌入大城市的速度要慢得多。这与德国早已结束传统的城镇化有关。

  伴随着德国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德国城镇化发展启动,并逐步建立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镇村较为协调的发展格局。上世纪70年代,德国城镇化达到阶段性顶峰。城市人口激增、居住条件不理想、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并驱使人们离开都市的尘嚣,到城市周边地区寻觅清静。德国城镇化由此也经历了向郊区发展的阶段。

  时过境迁,德国的城市眼下又开始焕发活力。便利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再次吸引人们迁回城市。

  柏林工业大学大都市研究中心城市研究专家克劳斯·布拉克教授指出,一般而言,人们越不受地点约束,思想上越自由,就越趋向于聚集在城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后,曾有专家预言,地理位置不再成为限制人们的因素,在哪里生活“都一样”。然而,现实发展却走向了另一面,人们反而更倾向于聚集在城市生活。布拉克认为,这是因为城市生活更能给人一种活在当下的归属感。另外,城市生活也能更好地把工作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生活质量是驱动人们选择在城市还是周边地区生活的重要因素。”奈登说。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大城市普遍出现“城市病”,城市周边地区更好的自然环境、更低廉的居住成本,吸引人们离开城市。在郊区拥有独栋小楼、让孩子在自然怀抱中成长,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理想。汽车的普及,也为这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人们过足“自然瘾”后,城市里日益便利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以及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文化设施,促使人们再度选择在城市居住生活。生活在郊区,不管上班、送孩子上学还是购物、运动,都要开车。“别的不说,时间成本就越来越高昂。”奈登解释道。

  这一过程是在城市发生悄然变化的同时发生的。因为污染工业逐步外迁、公园和绿地增加,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自然环境不再是乡村的专利,在城里也触手可及。合理的城市发展布局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拓展,增加了城市的承载能力。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和休闲环境也是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

  “城市的优点越来越明显。”奈登说,“城市集中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被年轻人看好。”德国联邦建筑、城市与空间研究所研究发现,城市就业市场的繁荣以及高等院校的存在,是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这个研究所调查的德国近10座核心城市中,18—29岁的年轻人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体。调查还指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周边的自然和休闲环境也是其魅力的重要体现。

  奈登认为,城市对老年人和家庭都有吸引力。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也逐渐发现乡村的医疗和购物等条件都不如城市,无人照料的老年生活十分困难。因此进入城市成为明智选择,而且离子女也更近。城里的幼儿园、儿童游乐区、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配套设施齐全且方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许多家庭也越来越感受到城市的优点,重新迁入城市居住。

编辑:ws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详细】

“造城运动”也是一种城镇化欠账

面对因过分追求城镇化而带来的繁华与破烂齐飞后遗症,一些地方的对策明显有些迟钝,甚至到了相当被动的局面。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问题,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决策偏离了正确轨道。【详细】

河南省以载体建设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镇化牌”,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