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伟:营造风景化的社区(上)
因为风景园林师跟城市建设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的项目既包括近千公顷的新城核心区环境,也有几十公顷面积的城市核心区的科技园区、住宅等等,也有小一些的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设计。
再回到营造风景化的社区这个主题。上学时孟兆祯先生跟我们讲过一个案例:泰山有“虫二”两个字的石刻,这两个字表达了一种风月无边的景观境界,我觉得这也代表了中国园林的一个发展方向,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追求营造无边的文化意境。
这是现在比较时髦的两个词:一个是“景观”,一个是“风景”。从文字的角度来解析很有意思。我觉得“景观”这两个字从文字上表达得很直接:有可看的景。从设计上理解,我感觉景观设计更侧重于具像化的方面,更强调做形,从设计思路上来说这代表了通过形态来表达设计的一种方向。
“风景”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景”是可以看见的。而“风”看不到,但能感受得到。风景这个词表达了设计当中应该有看不到,但可以感觉到的东西。我觉得风景,从设计层面来说,更强调做“虚”,是在做整体空间的设计。
我觉得做设计不单单是表象,而是要挖掘内在的东西,要做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要做无边意境的景观,这应该是园林设计发展的方向。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演讲,特别在地产做到比较极致的一个阶段时,从投入角度来说,是非常高的。但是在设计思路上,更多的还是侧重在对形态的塑造上。对于空间的处理,我觉得研究的还不够。我们跟甲方沟通,他们总是强调你们的形态做的是什么样?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说,最新的发展方向是要做空间,将空间做的更无限,这样才更有意思,也能降低成本来营造出好景观。
我自己认为,中国目前的住宅景观设计状态是过度景观化,过度求形。但是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因为住宅是特定的设计产业。在设计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束缚,比如技术上受楼间距的约束、日照条件的约束、建筑风格的约束等等。如果建筑是西方古典式的,或者哪种风格的,园林就要相应的与之呼应,这是没办法的。我觉得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源于商业化的运营。因为房地产本身就是商业化的产物,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好,也是因为它秉承的是商业化的运作体系。像龙湖,华润都举了很多的例子,归根到底,都是在讲如何跟销售有呼应、跟成本有交代。商业化的运营也促成了一些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段,来保证项目能落地,能销售的好,我觉得这很重要,也因为这些造就了很多的精品景观。但是归根儿这些都是商业化的操作,是从一个商品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设计的层面来考量景观或者园林。商品的东西,周期往往是相对比较短的。因为开发商卖房,可能更多关注是3-5年之内的销售期,这么短的时间好多东西是不用考虑的。但是咱们国内的住宅使用权是70年,针对一个社区景观来讲,是要跟广大居民密切相关几十年的,所以设计师要考虑到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相关景观设计。
下面回顾一下我们做过的案例,先说一下住宅景观。这个项目是我们最早的商品房项目,大概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项目,和一个香港公司合作,记得当时接到这个项目,感觉很有新鲜感。第一印象是园林要投那么多钱,将来一定是豪宅。
然而景观发展了这么多年,这种风格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做的更精细,或者说是更有细节,但是我觉得思路还是在照搬国外成熟的景观元素。
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