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孔宽:新型城镇化须凸显生态文明

2014-01-24 16:55:55         来源:中华建筑报     浏览次数:

  记者获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并上报,预计将很快发布。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但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它是在什么形势下提出的?目的和内涵是什么?落地需要哪些具体保障?近日,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学会生态人居委员会主任薛孔宽教授,他向记者解读新型城镇化时,尤其强调新型城镇化必须凸显生态文明的观点。

  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是关键

  薛孔宽认为,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发展将进入一个新起点,即由传统的工业文明社会逐步过渡为生态文明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这句话中,薛孔宽得出一个认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是关键。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呢?薛孔宽认为,这个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境遇的回归。不久前的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生动图景。

  在西方近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试图用工业技术和产品来模拟和替代自然界原本可以持续提供的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忽略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导致自然环境严重破坏和失衡,城市病频频显现。我国也已为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整体落后的乡村发展付出了代价。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自然承载力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如果延续工业文明的理念指导新型城镇化,势必重蹈覆辙。

  薛孔宽举例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这句话是用生态文明的承载力理念来理解,还是用原来工业文明体系下的集约化的用地理念来理解,结论截然不一样:前者是在承载力允许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后者所谓的集约缺乏对承载力的认同,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量把房子盖得密、盖得高就好,而这种利用效率很可能破坏了承载力。

  对于在生态人居建设领域有着20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薛孔宽来说,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承载力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还包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源均衡服务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基础承载力。

  薛孔宽称,生态文明是主导未来社会转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要素,它不像其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要素为大家所熟悉,但绝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单纯的人类行为,而是一个科学体系,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汇集和体现。现在是后工业文明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启动期。在这个社会发展转型中,如何柔性地进行过渡,把握好方向和尺度非常重要。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目的

  还是以中央城镇化会议的精神为依据,薛孔宽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三农问题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逐步解决。

  会议指出,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薛孔宽认可这个提法,认为在过去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超大城市,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承载力,而且不利于资源和服务在全社会进行均衡覆盖。

  如何理解会议提出的城市群概念?薛孔宽称,这个概念本身不新鲜,但若用生态文明理念去理解却有新意,城市群不再是若干城市的叠加和组合,而是能够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有机体,在这个区域内,不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而是一种经济和社会资源服务的均衡覆盖。该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居民都能享受发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三农问题、城乡差异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薛孔宽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下,做到“喜新不厌旧”,即在新型城镇化的体系中,让大多已超出承载力的城市实现承载力的恢复和回归,同样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近些年来,薛孔宽带领他的团队,用生态人居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对一些超出承载力的城市项目进行了科学评估和成功修复,使之逐步具备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对于这种城市病的新疗法,薛孔宽是自信的。

  修法建制和创新管理体系是保障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有制度和管理体系做保障。首先必须修订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因为其中虽然强调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对生态可持续和自然承载力的强调不足,尊重自然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这个理念和原则应在城乡规划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薛孔宽强调说。

  他这样解释,修法建议是为了修正偏重工业文明理念中的错误,规范和强化生态文明的行为,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标本兼顾的行为规范中健康发展。城乡规划法以及相关的制度体系若不及时修订和完善,新型城镇化缺失制度层面的支撑体系,延续的还是适应工业文明时代的城乡建设制度体系。

  前不久,薛孔宽在京参加了一次环保会议,会上有人反映城市的环保和环卫部门职能脱节的问题。对方指出,两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协调,环卫部门只负责清除垃圾,而环保部门关心的是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薛孔宽认为,如果这两部门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进行体制机制的调整和创新,将更利于形成资源与环境共生发展的正能量。

  薛孔宽还举例说,他和他的团队在生态人居的建设实践中,也遇到类似困惑。比如,有的项目规划采用的是当地管理部门在工业文明条件下实施的一些指标体系,按照这个体系实施,有时就会违背生态人居的承载力理论。

  让薛孔宽欣慰的是,中央城镇化会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薛孔宽称,由于工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城市化建设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惯性,新型城镇化未来过程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会经过一个痛苦的过渡时期。但他相信,只要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的共识,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并不遥远。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