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启动 实现信息共享
设想有那么一天,环保监察人员到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手中的终端轻易就能显示出企业的全部信息:何时建厂、环评何时通过、污染点在哪儿......而这些信息,来自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整合——商业系统、国土资源部门、甚至发改委。
或许这只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惊鸿一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的启动,未来这将变成最为普遍的应用场景。
听不见,摸不着。说是工程,可是连实体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逻辑工程;说是生态环境保护,可涉及到的却是十几个国家部委。自2013年“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启动后,它有些低调,有些神秘。
1月17日,在南宁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培训班”上,它渐渐揭开了面纱。
要点提示
◎信息共享不仅仅是搭建一个平台,各部门都把信息放上去。信息共享一定要跟业务协同、跟信息的互联互通连在一起。
◎在信息化的运动场上,各地信息中心要起到示范作用,要能和所有部门、所有业务对接,要把信息化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引领作用体现出来。
◎工程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协调好各部委,又要协调好部内各司局、各项业务;部、省、地市间数据实现交换、协同。
1难点
跨部门信息整合重在协调
与以往项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综合性基础项目”
早在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共享开放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显著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规划形成了一个国家整体化的政务信息化工程体系架构,建设、应用、部署涉及到中央、省、市、县4个层级,涵盖68个部门。
在这个庞大的规划方案中,有15项重要信息系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正是其中的一项。
这也是我国环境信息化领域继国家环境信息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后,又一个重大工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具体的建设内容,简单概括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湿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动态汇集工业企业污染监测信息,加强工业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和监测能力建设。
与之前的项目有何不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副巡视员李子龙在培训班的发言中指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综合性基础项目。”
据了解,工程将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目前涉及到国家发改委、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工信部、海洋局、水利部、质监总局、国家气象局、国家能源局12个部委,可谓声势浩大、前所未有。
“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做好跟各部委之间的协调,也要跟部内司局协调,跟业务之间协调。不仅要跟部委签协议,内部司局达到一致,将来和地方也要签协议,部级、省、地市之间数据都要交换、协调。”李子龙如是说。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告诉记者:“对这项工程,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各部委的电子政务系统,它是基于国家层面、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式在逻辑上形成的整体化工程。”工程没有一个统一的实体工程,实体在具体的每个部门,每个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信息资源、不同的网络环境。最终要使决策信息、监督信息、协同信息和业务能够共享协同。
编辑:wsy
相关阅读
《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详细】
习近平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详细】
智慧社会为社会信息化指明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详细】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发展旅游经济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