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多棱镜:想象与现实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这是社会学家陆学艺对中国现状的一种描述。它既是人们对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寄予厚望的原因,因为占这个国家一半的人口希望改变这格局,但要改变这一格局何其艰难!这也是新一届政府制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迟迟难以出台的原因。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城镇化”这一主题成为出版界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关注的焦点,或者说恰恰是这种困境成就了出版界的策划热潮。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关于城镇化的丛书、单行本,良莠不齐,众声喧哗。
第三次城镇化浪潮
中国的城镇化开始于一个特殊的背景。
对这一特殊背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之一,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一书中做了很好的解释。
在李铁看来,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实行的户籍管理体制,就已经人为地把社会划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民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尽管当时的目标是满足国民经济积累的公共利益,发展工业化。而当改革开放后,日益增长政府的公共投入由于各种原因偏向各类城市的时候,当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时,被强制滞留在农村的人口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成了弱势群体,而且是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在这种利益格局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利益存在冲突的群体。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重启城镇化,先后经历了19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和1990年代的“离土又离乡”两个阶段的城镇化模式。截至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全国人户分离半年以上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但业界有人认为,这一城镇化率存在17个百分点的水分。这部分人每年中超过六个月以上时间居住在城市,但并没有取得户口和与之对应的社会福利,又被人称为“半城镇化”或者“伪城镇化”。
那么,新一届政府所提的新型城镇化,应主要针对的是“离土又离乡”第二阶段的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后遗症。清华大学李强教授在其参与写作的《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李强等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一书中鲜明地指出,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或核心任务是实现农民、农民工的城镇化,使农民、农民工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
也就是所谓“人的城镇化”。这一理念看似简单,但针对性很强,主要针对的是此前的“土地的城镇化”、“房子的城镇化”或“劳动力的城镇化”。再次溯源,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过去的城乡发展战略。
简而言之,我们过去的城镇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城市和工业从农村单向抽取各种资源的过程。改革之前,农村是城市资本积累、农产品[3.32% 资金 研报]的来源;改革后,农村成为土地财政、剩余劳动力来源。这与我们过去借鉴了前苏联1920年代早期提出的“价格剪刀差”理论影响有关。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价格剪刀差”先发展工业,再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就可以加快整体经济的发展进程,并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但这种理论已经为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证明并不成立。尤其严重的是,它在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制度壁垒阻隔,因为实现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前提,就是采取严格的城乡壁垒,否则政府就不可能控制农产品价格。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地方品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至关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