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空间布局的“夹缝”中求生
2014-02-14 08:50:49 来源:科学时报 浏览次数:
这样的卫星城在国外发展已有60多年,规划师们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在卫星城内部实现就业与住房的平衡,从而减少往返于中心城区所造成的交通堵塞。其根本出发点是在住宅附近提供就业机会, 从而减少交通需求。可以说就业—居住平衡的思想早已有之, 它实际是提倡一种平衡的或“自给自足”的新城,在其内部,居民既可居住又可工作。但是,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人们起初设想的程度。
戴继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全世界职住平衡率最高的也不超过40%,新城到中心城区截面的客流永远是最大的。因此,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
新加坡在规划的新城,大约有3/4的居民不在他们居住的地区工作。但是,由于沿着线性交通走廊内部的混合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实现沿轨道放射走廊的居住—就业平衡,由此带来了交通流向的平衡。
尽管通勤和经济的联系无法切断,但戴继锋强调,在一个新城内部应该要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资源的充足,居住者不用大事小事全进中心城。
近日,据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报道,北京拟向河北、天津等周边地区疏散500万人口。
“如果只是将人口居住地迁到郊区,那不过是多了几个天通苑、回龙观社区罢了。”史其信表示,由于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些外围的中心区大多只是“睡城”,反而在高峰时段造成局部出行压力骤升。
戴继锋也指出,天通苑、回龙观模式只是地理形态上的多中心,而非功能上的多中心。要缓解外围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压力,一方面是新城规划时就应在客流通道上布好轨道,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政府机构、大型产业、有影响力的企业以及配套服务设施也迁移到新城或者是轨道沿线。“只有把产业布过去,把交通配上去,把用地开发结合起来,城市人口外迁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缓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压力的作用。”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