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怪象:外来"和尚"好念经
2014-02-17 08:31:27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次数:
扭曲政绩观:决策者喜好“高端大气上档次”
记者: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之外,洋规划热背后还有什么内在逻辑吗?各位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的基本诉求到底是什么?
肖金成:之所以各地政府还普遍采用境外设计公司,也有政府的考虑。从各地政府的角度上来说,都存在着“选择境外的设计规划单位,就意味着与国际接轨”的想法,甚至有些政府会认为,“如果我选取了境外的机构设计规划,那对于未来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是不是能够引进一些外资有帮助。”当然对于具体的合作意向条款会不会在合同当中体现我并不知道,但在很多私下的时候,地方政府都透露,之所以选择境外机构,很大程度上都是希望他们在除了做一个设计规划后,还能够帮助产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但对于后来能不能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
所以说,从政府角度上来看,既有崇洋媚外的因素,也有招商引资的策略。
李伟:通过境外规划设计单位承揽招商引资的角色,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很多境外设计规划单位对国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他可能仅仅是能够拥有一些境外投资人的背景,而要这些境外投资人真正选择到一些三四线城市,这样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是面临招商无门路的现状,也愿意做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境外机构说自己拥有一些境外投资的关系,就难免使得有些地方政府从这方面考虑。但真正让这些境外投资人选择到国内某一地方进行投资,并不是很容易。而规划设计也仅仅是境外投资人看的一个方面,而这个地方最终能不能够做起来,主要还是靠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而把规划设计与招商引资挂钩,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脱节的做法。只能够说明我们在管理上的想法还是极不成熟。
杨保军:一些地方政府还希望有一些别开生面的,不合常理的规划方案,让大家眼前一亮。这其实也是政绩观的问题。
近几年来区域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这主要表现在对外来资本的争夺,对招商引资的争夺,急于改变城市的形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这都和GDP考核挂起钩来。好多城市有一些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急于改变:3年大变样,一年一变样。领导想在他手里一下子就让一个城市旧貌换新颜,似乎这样就能够给城市带来好处,建功立业,他们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他们有了这样的力量之后,就会不加克制地去利用这种力量。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城市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他的作品、精神气质和文化。当品味一个城市的时候,历史越久远的城市,往往就会越有味道,往往能够透出当地的风情,当地的文化。
然而很多决策者忽略了城市文化的积淀、风情和历史,急于作出改变,按照自己的口味一概去拥抱未来,而不是过去,属于对前人的东西没有很好评估它的价值,而是大手笔的改变,进行激动人心的规划,这是一种病态的英雄主义情结。
很多决策者喜欢有震撼力,有冲击力的规划。而我们做规划的,是很反对这些的。你跟他讲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规划,他觉得合理是合理,但是不过瘾,没有震撼力没有冲击力。一个国家在某些时候是需要一些这样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比如说奥运会,但要是每年每个城市都搞奥运会,我们是受不了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搞起了“三馆一会”,这个宫那个殿。我个人认为首先满足老百姓基本需要还是最主要的,如果当你有钱了,可以追求一些高档一些的东西,但是一个城市的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都没有解决好,就把钱砸到歌剧院上,这就是这些城市好表现、好做表面文章的这样一种反映。
记者:据我们了解,很多国外规划机构刚开始做的规划还是比较科学可行的,为何到最后都走样了?
杨保军:国外有不少的国际机构,他们自身国家其实城市化的高潮已经过去,本国内的项目其实很少,只有一些很小的项目工程,而他们要拿一些工程项目是很难的,竞争特别激烈。
国外规划机构在技术领域有些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宏观的一些规划不是他的强项。他们的国家已过了大规模建设的阶段,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更新、怎么样可持续,范围缩小了,他们就更多在单个建筑工程上追求精致,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个国内确实与之有着很大的差距。
我所了解的一些国外规划机构,刚来中国的时候做的规划方案还是比较理想科学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看了之后感觉不满意,往往将自己的意志传递给规划机构。
毕竟这些国外规划机构作为盈利性企业,要维持正常的利润,一些设计师或许不想完全屈从于要求,但是管理层给他们施加压力,要满足客户需求。后来我看到的是,一些规划公司就投其所好了。
记者: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之外,洋规划热背后还有什么内在逻辑吗?各位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的基本诉求到底是什么?
肖金成:之所以各地政府还普遍采用境外设计公司,也有政府的考虑。从各地政府的角度上来说,都存在着“选择境外的设计规划单位,就意味着与国际接轨”的想法,甚至有些政府会认为,“如果我选取了境外的机构设计规划,那对于未来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是不是能够引进一些外资有帮助。”当然对于具体的合作意向条款会不会在合同当中体现我并不知道,但在很多私下的时候,地方政府都透露,之所以选择境外机构,很大程度上都是希望他们在除了做一个设计规划后,还能够帮助产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但对于后来能不能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
所以说,从政府角度上来看,既有崇洋媚外的因素,也有招商引资的策略。
李伟:通过境外规划设计单位承揽招商引资的角色,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很多境外设计规划单位对国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他可能仅仅是能够拥有一些境外投资人的背景,而要这些境外投资人真正选择到一些三四线城市,这样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是面临招商无门路的现状,也愿意做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境外机构说自己拥有一些境外投资的关系,就难免使得有些地方政府从这方面考虑。但真正让这些境外投资人选择到国内某一地方进行投资,并不是很容易。而规划设计也仅仅是境外投资人看的一个方面,而这个地方最终能不能够做起来,主要还是靠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而把规划设计与招商引资挂钩,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脱节的做法。只能够说明我们在管理上的想法还是极不成熟。
杨保军:一些地方政府还希望有一些别开生面的,不合常理的规划方案,让大家眼前一亮。这其实也是政绩观的问题。
近几年来区域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这主要表现在对外来资本的争夺,对招商引资的争夺,急于改变城市的形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这都和GDP考核挂起钩来。好多城市有一些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急于改变:3年大变样,一年一变样。领导想在他手里一下子就让一个城市旧貌换新颜,似乎这样就能够给城市带来好处,建功立业,他们是有这样的想法的。他们有了这样的力量之后,就会不加克制地去利用这种力量。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城市的生命周期是很长的,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他的作品、精神气质和文化。当品味一个城市的时候,历史越久远的城市,往往就会越有味道,往往能够透出当地的风情,当地的文化。
然而很多决策者忽略了城市文化的积淀、风情和历史,急于作出改变,按照自己的口味一概去拥抱未来,而不是过去,属于对前人的东西没有很好评估它的价值,而是大手笔的改变,进行激动人心的规划,这是一种病态的英雄主义情结。
很多决策者喜欢有震撼力,有冲击力的规划。而我们做规划的,是很反对这些的。你跟他讲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规划,他觉得合理是合理,但是不过瘾,没有震撼力没有冲击力。一个国家在某些时候是需要一些这样的激动人心的东西,比如说奥运会,但要是每年每个城市都搞奥运会,我们是受不了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搞起了“三馆一会”,这个宫那个殿。我个人认为首先满足老百姓基本需要还是最主要的,如果当你有钱了,可以追求一些高档一些的东西,但是一个城市的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都没有解决好,就把钱砸到歌剧院上,这就是这些城市好表现、好做表面文章的这样一种反映。
记者:据我们了解,很多国外规划机构刚开始做的规划还是比较科学可行的,为何到最后都走样了?
杨保军:国外有不少的国际机构,他们自身国家其实城市化的高潮已经过去,本国内的项目其实很少,只有一些很小的项目工程,而他们要拿一些工程项目是很难的,竞争特别激烈。
国外规划机构在技术领域有些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宏观的一些规划不是他的强项。他们的国家已过了大规模建设的阶段,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更新、怎么样可持续,范围缩小了,他们就更多在单个建筑工程上追求精致,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个国内确实与之有着很大的差距。
我所了解的一些国外规划机构,刚来中国的时候做的规划方案还是比较理想科学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看了之后感觉不满意,往往将自己的意志传递给规划机构。
毕竟这些国外规划机构作为盈利性企业,要维持正常的利润,一些设计师或许不想完全屈从于要求,但是管理层给他们施加压力,要满足客户需求。后来我看到的是,一些规划公司就投其所好了。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