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太多还是太少?

2014-02-17 08:39:31         来源:西安日报     浏览次数:

  现实路径:合理重构城市空间 打造质量型城市

  城市规模与城市质量是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两难选择。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城市投资建设的冲动既与土地财政密不可分,又与通过城市建设创造GDP的政绩观紧密相连。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城市蔓延阶段,全国城市的数量稳定在660个左右,但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至2012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6.2%提高到52.6%,平均每年提高1.26个百分点。近两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型城镇化的胎动积极为之谋划,一些地方贪大求快,没有考虑地方财政的实际能力和民生服务配套,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潜藏着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抛弃对中国城镇化虚妄的臆想,应遵循城镇化规律,积极稳妥地走建设空间合理分布的质量型城市之路。

  一是合理重构城市空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大城市在空间上将可能呈现城市郊区化、城郊功能分区明显化、城市组织多中心化、城市空间中空化、城镇体系层级化、城市空间两极化等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也已经形成了数量众多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未来的城镇化既不是简单发展大城市,也不应侧重于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要着力发展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错落式分布,形成相对集中的城市布局,以利于更紧凑和集约地保护和使用土地,创造更紧密的城镇间和城乡间产业关联和配合,提供更便捷的通勤和更高的物流,以及更可持续的就业创造能力等。因此,必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城市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合理有序推进城市群建设,形成区域错位发展。中西部地区应利用自身成本优势,优先发展中心大城市,培育制造业竞争力,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应完善已有的城市群,健全大城市已有功能,完善卫星城市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制造业升级。总之,应依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合理重构城市空间,逐步完善兼顾城乡发展、兼顾产业合理布局、保证城市高效通勤的新型城镇化空间组织形态。

  二是打造质量型城市。目前,许多城市提出了经营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从根本上讲,要防止只重视城市规模、数量,轻视城市格局、质量的城市经营思维和行为,在城市空间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打造高质量的城市形态。具体地,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产城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镇道路、供排水、公交、垃圾处理、防灾等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规划水平和功能创新;坚持集约低碳,提高城市的现有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坚持统筹城乡和制度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小城镇的落户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有序放开,大城市落户有条件放开,特大城市落户严格控制。从政策层面和现实情形看,中国城镇化的层级体系是长期存在的,尽管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但却不可能同等程度不同的获得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既要合理规划城市聚落,包括城市群和城市带,引导形成符合城市发展的要素集聚、密度提高和距离缩短等条件,又要充分考虑产业、就业、生活、环境的融合和城市的承载力,进一步完善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作者系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