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尔索普给中国城市的批评与建议
2014-02-18 08:55:31 来源: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生态城市建设关键在
社区设计层面
中国的管理者只有一个有限的机会窗口来将城市设计成繁荣、具备活力且低碳的样式。城市必须把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方案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新兴城市将无法发挥其全部潜能。
上海经济评论:你经常来中国,对中国的城市有何印象?
卡尔索普:我200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上海、青岛、昆明、珠海、济南、厦门、重庆和香港,我都去过。
我对中国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体量巨大,令人新奇,但古老的城市脉络和文化也在流失。
上海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记。令人遗憾的是,它新近的发展(特征)是典型的大型社区,以及孤立的建筑。在我看来,新区缺乏规模性和多样性,步行不够方便,不具备个性,也没有丰富的街区生活。
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被称作“超级街区模式”。在宽的主干道路网的基础上,大型社区被开发出来。“超级街区模式”看重汽车行驶的效率,甚至常以步行的安全性和自行车通行的便利性作为代价。为应对宽敞马路带来的各种问题,建筑物后移更进一步分离了住宅使用和人行道距离。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影响到人们的步行环境与安全性。而这又反过来影响零售业的活力和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使用。
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是某种恶性循环。只有采取减少依赖私家汽车的城市形态,才能解决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农业用地以及环境资源的流失,也在要求紧凑式的发展。在一个支撑社区生活、街区便于步行、有多样经济形态的城市空间之中,更强有力的社区和更加多样化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上海经济评论:你怎么看待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一些被称作“摊大饼”的状况,和美国二战后的郊区蔓延情况有何不同?
卡尔索普:蔓延(sprawl)是特指单一用途的土地利用形式,与高密度或低密度无关。它重要的特质在于所创造的空间质量:过宽的马路、千篇一律的住宅、独立单一的办公园区,依赖于小汽车。许多人甚至认为可以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用更多的高速公路解决拥堵。
中美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是“低密度蔓延”,而中国是“高密度蔓延”。共同之处是:城市街区功能孤立,道路以私人汽车为导向,工作场所路途遥远,以及都有大型购物中心。
在几十年前,私密空间和宽敞的地块、因联邦减税和低建造成本形成的低廉房价、居民背景相似的社区、更好的公共学校、相对稳定的社会治安以及免费停车场,这些对美国人曾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如今,交通拥堵、郊区犯罪、开放空间减少、土地面积减少、税赋增加、市政服务水平下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通勤费用递增以及停车收费等问题已抵消上述好处。蔓延发展的“拉力”逐渐衰落,其对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更受关注。
与美国城市上世纪50、60年代情况相似,中国城市建造了许多高速公路、环线和停车场。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密度高,私人汽车导向的交通所产生的问题更为尖锐。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